第35期

换肺记

海报新闻 · 2023-09-10 12:43 · 原创报道 记者: 董昊骞 编辑: 马洪震

走出被氧气管困住的小天地,活出两个人的精彩

  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首席记者 张海振 济南报道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呼吸是人类最本能的生理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呼一吸”看似简单,却是守护生命的开关。

  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侯康健(化名),在这几年彻底感受到了“呼吸”的重要性。从2021年7月开始,侯康健已经气喘到了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人生的活动半径取决于氧气管的长度”“从卧室走到卫生间的距离就气喘严重”“我能感知到如果不换肺,可能也就几个月的事了”……

  的确,罹患石墨尘肺3年的侯康健,在今年7月15日被用轮椅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时,已经出现了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的症状。如果不加以干预,他大概率会在几个月内出现心脏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情况。

  不幸,却也幸运。1个多月后,他迈着轻松的步伐,自信地走出了医院。如果不是右侧胸廓处那道粉色疤痕,他也许会逐渐忘记那段难熬的日子。

侯康健(化名)正在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生活的半径取决于氧气管的长度

  侯康健家住江苏苏州,2020年夏天,他总是想咳嗽,一开始以为是感冒,但吃了药却怎么也压不住,走路、爬楼梯没一会儿就开始喘。后来,回老家休假的他受不了那种不适感,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被告知可能是尘肺病。

  对于医生的怀疑,侯康健没有过多惊讶。毕竟在工厂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多年,锻造过程中那些飞舞的粉末日累月积留在了肺里,是有可能造成肺部问题的。

  在苏州,他一边进行职业病鉴定,一边积极进行尘肺病治疗,但病情并无好转,到2021年夏,侯康健已经气喘到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2022年时,他已经离不开制氧机了。自此,人生的活动范围,取决于氧气管的长度,自由呼吸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原本体重170斤的他逐渐消瘦,到2023年7月,两年时间瘦了整整40斤。家庭的负担全部压在了爱人身上,原本开朗的侯康健,对待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对待爱人时常会发脾气。“压力很大,情绪很不好,伤害了自己最爱的人。”回忆起被氧气管困在半径只有10米的那方小天地里的日子,侯康健不禁感慨:呼吸是苦的,生活也是苦的。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枷锁,让他失去了对生存的渴望。“谁都没法感同身受,那种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刚开始咳嗽时,他还能感受到因咳嗽导致的背疼、肋骨疼,但时间久了,身体仿佛已经习惯了那种疼痛。

  “最难的时候,想过……”一语未尽,却又尽数都包含在了那氤氲着水汽的眼眶中。

回想起进行肺移植前的日子,侯康健的泪水夺眶而出

  永远忘不了的2023年7月14日

  生命真的只能止步于此了吗?

  其实,咳喘越频繁,侯康健心中关于活下去的信念就越强烈。他了解到,自己的尘肺病没有痊愈的可能,肺移植或许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同时,他也了解到,我国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大约在80%。

  要不就赌一把?反正就算不赌,侯康健也能清晰感受到生命即将陨落的苦痛,赌这一把,可能还有80%的成功率。

  于是,他先后找到有“中国肺移植第一人”之称的陈静瑜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团队,表达了进行肺移植的强烈意愿。

  经过评估,侯康健符合肺移植的指征。彼时,他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肺脏来源。

  我国肺移植的肺脏来源于器官捐献。器官分配系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评分,同时还要匹配供需双方的身高、体重、血型等各项指标,以便为患者找到最合适的供体。

  非常幸运的是,侯康健仅仅等待了半个月,就接到了医院的通知。那一天是2023年7月14日,是侯康健永远也忘不了的一天。

专家为侯康健进行肺移植手术

  高难度挑战 术前的很多预案都派上了用场

  接到通知后,侯康健立马买了第二天前往山东济南的高铁票。

  抵达济南时,已经是下午6点左右,令侯康健没想到的是,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副主任医师王光辉跟随着120救护车一起在车站等他。“办完一系列手续,等到在病房安顿下,已是晚上9点左右了,王主任得知我们还没吃晚饭后,特意给我们定了两盒水饺。”

  “患者入院时肺功能极差,出现了呼吸衰竭,严重缺氧,日常活动受限,不能下床活动,且存在肺动脉高压。”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主任孟龙介绍,人体正常血氧饱和度为95%以上,如果掉到了90%就会觉得憋闷严重,而侯康健入院时,在吸着氧气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都在80%以下。如果不尽快进行肺移植手术,侯康健大概率会在几个月内出现心衰,甚至心脏骤停等情况。

  肺移植手术是胸外科领域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也是手术操作、围术期管理难度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被称为“胸外科手术的集大成者”,能否进行移植,首先需要系统而规范的术前评估。

  最终,经过医院医务部协调,由医院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营养科及康复医学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侯康健可以进行肺移植手术。

  为了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术前,手术团队为手术中的各环节都设置了多个预案。比如,手术团队术前预判患者胸腔粘连严重,如果术中情况和预判一致,就进行单肺移植。因为粘连严重的胸腔会增加切肺耗时,进而导致渗血过多,增加手术时间,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再比如,根据患者的情况,在术前准备为其进行V-V ECMO辅助下的肺移植,“如果术中出现心脏问题或肺动脉压过高等情况,我们就会根据预案,为他进行升主动脉插管,改行V-A-V ECMO。”王光辉介绍,这两种ECMO的区别主要在适应症和血流动力学特征等方面,总体来说,V-A-V ECMO适用于更严重的病例。

  一切准备就绪。2023年7月18日6时40分,王光辉将侯康健推进了手术室。

  7时许,手术开始。

  在陈静瑜教授的指导下,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主任孟龙、副主任医师王光辉及其团队顺利切除了患者的右侧病肺,吻合供肺和受体的支气管、肺动脉干及左房袖,顺利完成在ECMO辅助下的右单肺移植手术。术前的很多预案都派上了用场。

  13时许,侯康健被转到了监护室。

  4个多小时的手术,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每分每秒都是在和“死神”抗争:吻合支气管、肺动脉、左房袖,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只能是糟糕的结局。

  重获新生的侯康健清晰地记得醒来后再次恢复大口呼吸时那畅快淋漓的感觉。久违了两年的自由呼吸,曾经的奢望变成了现实,他的泪水忍不住扑簌簌地落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主任孟龙、副主任医师王光辉看望术后的侯康健

  感恩一切,今后要活出两个人的精彩

  当侯康健沉浸在自由呼吸的畅快中时,孟龙和整个团队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知道,对于肺移植的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治疗康复依然至关重要。

  “肺移植患者做肺移植手术时,由于长期缺氧,身体已经处于濒危状况,多器官功能不全,即便是换上了好的肺脏,心肾等器官的术后恢复仍需要特别注意。”加之术后需要抗感染、抗排异、营养支持、保持电解质平衡……每一道关卡都是一道坎,侯康健的康复之路并不容易。

  而且,肺脏是与大气直接相通的,感染几率更大。同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在抗感染和抗排异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幸运的是,山东省立医院一直将这个平衡点控制得很好。7月26日,侯康健转回到普通病房,逐渐恢复了自理能力。8月19日,侯康健的各项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水平,在戴着口罩、不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超过了99%。

  8月21日,侯康健出院的前一天,科室特意为他举办了欢送仪式,夫妻俩眼眶一阵阵泛红。8月22日,夫妻俩在临出院前,特意前往住了9天的重症监护室,对那里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孟主任,感谢王医生,感谢重症监护室的每位工作人员,感谢胸外微创肺移植科的每位工作人员!”那两天,“感谢”成了这对夫妻口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将肺脏捐献出来的那位好心人,是他的大爱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侯康健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重获新生,有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但根源还是同意捐献器官的那位好心人及其家属。

  “所以,我今后更要好好地活,怀着感恩的心,替我们两个人好好地活!”四十不惑,侯康健在40岁这一年收获了新生,那颗活动在右侧胸廓粉色疤痕下的肺脏,强劲有力,如一道光,照亮他今后的人生路,“我要活出两个人的精彩。”

责编: 马洪震 审核: 高娜
换肺记系列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