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

46年的坚守

海报新闻 · 2024-01-14 12:38 · 原创报道 记者: 丛萍 李义方 编辑: 孙翔

一位67岁外科医生的坚守

周东生(左)在手术中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李义方 济南报道

  2023年12月28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室里,67岁的周东生医生戴着浅蓝色的手术帽,在手术台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各类手术器械。他有些驼背,鬓角的头发已经花白,但目光依然自信而沉着。

  周东生医生是山东省创伤中心首席专家,山东省创伤联盟主席。67岁的他在创伤领域已奋斗了46年,从年轻的帅小伙子到如今的白发老人,周东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手术室度过的。

  如今,周东生依然坚守在医疗一线:看病、做手术、给年轻医生上课。他说,只要还能为医学事业发光发热,就会一直做下去。

  过去:通宵手术是常态,一根线缝到天亮

  1978年,意气风发的周东生从青岛医学院毕业,被分配至省立医院骨外科工作。

  据周东生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骨科年轻医生数量比较少,急诊外伤多,天天泡在手术室,一台接着一台干。

  “我们有时候开玩笑一根线缝到天亮。”说起当年外科医生的手术情况,周东生这样形容。

  当时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不普及,而骨科急诊手术比较多,为了工作方便,周东生和同事们基本就住在病房里。

  “外科医生确实很辛苦,但当时不觉得累,有患者就看病、做手术,没有患者就看书学习,满满的职业荣誉感。”周东生笑着说。

  在B超、CT等设备不普及的年代,周东生练就了一双神奇的“B超手”,有一身“望、扪、叩、听”的“绝技”,通过手摸、眼看、询问等方式,基本就可以诊断出患者有没有骨折、骨折位置等。

2004年,周东生到德国进行交流学习

周东生还是汶川大地震后山东第一批奔赴前线救援的医务人员

  “后来诊断设备逐渐普及,但即使现在看病,我也在用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周东生说。

  在周东生的带领下,1992年,山东省立医院创立了山东省首个创伤骨科专业,在省内率先完成一系列骨科手术,对骨盆骨折的急救和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并在200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骨盆创伤学》。2018年,因骨盆骨折治疗与研究,周东生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将3D打印、计算机导航系统引入临床,在2007年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骨科实用导航技术》,推动骨科手术进入高精尖时代,帮助山东省立医院骨科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现在:让患者受益才是医生工作的最大意义

  锯、锤、凿、拉……每一个操作都充满耐心与果断。

周东生(右二)指导年轻医生进行手术

  2023年12月28日,周东生聚精会神地为一位89岁老人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手术难度虽然不大,但因为患者年纪大,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周东生的操作行云流水,仅用40分钟便顺利完成手术。

  接着,周东生又来到旁边的手术室,一台肱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正在进行中。在复位固定骨折部位时,年轻医生发现手术难度超过了预想,大家找来周东生,并在他的指导下将骨折部位成功复位固定。

  “如今需要我实际操作的手术少了,我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最困难的手术中的最困难的环节,并且把这些教给年轻医生。”周东生说。

  3D打印、计算机导航系统……看到自己创设的技术已经在临床被广泛推广,并根据临床的变化有了提升,周东生倍感欣慰。

  省立医院创设创伤骨科专业时,只有3名医生、15张床位。如今,他们已经拥有专业医护人员100余名,5个病房,总床位200余张。

  相比于这些变化,周东生更在乎的是让医学进步真正造福患者。“过去骨折患者手术后半个月才能出院,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康复期;现在医疗技术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期缩短了。例如我们用最先进的术中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微创治疗股骨颈骨折,切口不到2cm,患者第二天就可以出院。这样的医术进步让患者和他的家庭都能真真切切受益,这才是医生奋斗的意义所在。”

  周东生说,作为医生,67岁不算老,只要身体允许,他将继续为医学事业发光发热。

责编: 解西伟 审核: 冯世娟
46年的坚守系列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