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27日电:“十二五”期间,德州将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南融北接、东进西拓”战略,立足德州,放眼全球,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合作上实现突破。
南融北接 东进西拓
立足德州 放眼全球
渤海早报:德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十二五”期间,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有哪些打算?
陈先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合作发展、联动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展区域合作,既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德州赶超跨越的现实选择。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晋冀煤炭基地,东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内,具有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德州在区域合作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特别是随着京沪高铁、德大铁路、德滨高速的建成通车,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为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合作理念上,坚持互联共赢,立足德州,放眼全球,把握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机遇,主动参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合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与各地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合作上实现突破。
在合作战略上,深入推进“南融北接、东进西拓”战略,即向南融入省会济南,向北推进与京津冀都市圈的高端资源对接,向东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融合,加快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向西拓展与中原地区和西部能源基地的战略合作。同时,深度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与港台、日韩、欧美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产业科技资源交通机制
五方面力争突破
渤海早报:在合作重点上,德州市将在哪些方面力争实现突破?
陈先运:我市将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产业互接。产业合作是区域合作的核心内容。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组织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夯实产业合作的基础。“10”,就是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商务)、文化旅游(体育)、城市综合体(房地产业)十大产业,“3”,就是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计划三年内,十大产业全部达到千亿级规模。以此为依托,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错位发展”的原则,规划13个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二是科技互动。科技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关键。充分利用京津济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搞好双边、多边技术对接,吸引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向我市,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搞好职业教育合作,开展异地代培、师资交流等活动,推动我市劳动力资源向技能型的转变。鼓励和支持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建立生产基地,创办科技企业。
三是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区域合作的基础。树立“双向共享”理念,既注意利用国内外要素资源为我市发展服务,又舍得拿出优势资源开展对接合作,实现借力发展、互利双赢。推进劳务资源协作,建立劳务协作培训基地,采取“结对子”等方式开展劳务合作。加强人才资源协作,加快各类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搭建人才市场协作平台,促进专业人才有序流动。强化区域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
四是交通互联。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推进区域交流合作的“硬件”基础,也是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坚持交通先行,积极主动积极参与区域高速公路、铁路运输体系建设,搞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着力建设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推进德大铁路、邯济铁路、石济客运专线以及德滨、济乐、德商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要素流通的“穴脉”,为区域合作奠定基础。
五是机制互动。推进区域合作,必须建立互动的合作机制和稳定的对接渠道。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合作机制。着眼于区域协作常态化,建立与区域政府之间稳定的对话、交流、协商机制,发挥政府在推动双方或多方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