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遥远的瑞士小城,有个被中国情填满的家

2016-10-31 17:49:00来源:搜狐时尚作者:安邸ADmp

  主人:Sylvia Tetmajer和Peter G. Achten来自瑞士,Peter出生于1939年,学习经济学和历史,后成为瑞士电视新闻的主播,曾供职于瑞士国家广播电台,后来被派驻华盛顿、香港及北京任记者。Sylvia出生于1942年,学习艺术史出身,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后,对中国古董家具和当代艺术品非常感兴趣,拥有很多珍贵的藏品。

  漫步瑞士小城埃斯塔瓦耶(Estavayer-le-Lac),映入眼帘的是建于13世纪的萨瓦城堡、哥特式修道院、铺满鹅卵石的街道……这个仅有1万常住人口的小城仿佛从时光的缝隙中躲藏起来,几百年都未曾变过模样。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它与繁华的北京城联系在一起。然而,却真有一对热爱中国文化的瑞士夫妇,将生活穿梭于这种奇妙的对比之中。

  这里是顶层的休息区,正中间摆放的明代风格雕花屏风与扶手椅都是他们收藏的古董,从中国运过来,吸顶灯来自中国女艺术家喻红,墙上是艺术家尹坤的作品。

  墙上是女儿Xenia的肖像画,下方的球体装置来自德国木艺家Juern Ehlers。

  这对瑞士夫妇名叫Sylvia和Peter。丈夫Peter是老新闻人,去年从瑞士国家广播电台退休,30年前为新闻报道第一次到中国,被东方的风土人情吸引,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带着妻子Sylvia定居中国。在北京的生活,使他们爱上了中国的文化和当代艺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艺术市场还未大热之时,两人就慧眼识珠,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当代艺术品。

  墙上是艺术家祁志龙的画作,红色靠包是他们的女儿Xenia在Peter50岁生日时为他制作的礼物。

  墙上是艺术家尹坤的作品,贵妃椅是一位越南木匠用竹子制成的,他受到了一些来自20世纪的躺椅照片启发。球体装置来自Juern Ehler。

  随着时间的流逝,皱纹爬上额头,夫妇俩从当年的“文艺青年”晋升为祖父母,不想离子孙们太远,决定回到欧洲,回到他们的出生地——瑞士。Sylvia和Peter曾在世界上许多城市留下居住的痕迹:加拉加斯、马德里、河内、中国香港、华盛顿、北京……每到一地,他们都会倾力寻找一处最具当地特色、简单而安静的住所。事实上,从12年前开始,他们就在瑞士寻觅一套可以用来度假的房子,然而Sylvia在自己生长的国度奔波了很久,也没找到满意的房子。首先,丈夫Peter对法语区有着家族情结,所以房子一定要位于瑞士的法语区内;其次,他们希望生活在宁静的小城而非喧哗的都市,却又不能太过偏僻,那种人烟稀少的小村庄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为此,他们看过了很多房子,却常常失望而归。

  木质楼梯保留着古老的氛围,雕塑作品来自中国艺术家胡又笨。

  厨房的架子上展示着来自中国的纪念品及艺术作品,墙上的作品来自瑞士艺术家Jean-Pierre Corbateaux。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看过了一栋房子再次失望低迷之时,两人感觉有点儿饿,打算在小城埃斯塔瓦耶觅食,不料却在城中心看到这栋张贴着“出售或出租”字样的房子。Sylvia说:“我们对这栋房子可谓一见钟情,一眼就爱上了这栋始建于16世纪的三层小楼。最美妙的是,对面就是千朵玫瑰花装饰的教堂,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旷神怡了。”随即,夫妇二人便把这栋房子收入囊中,并对其进行改造,重新规划了格局,更换了地板,翻新了厨房和厕所……

  走廊的墙上是越南艺术家、漫画家Nguyen Cuong的画作,雕塑作品来自Juern Ehlers。

  走廊架子上放置着来自瑞士本地艺术家的陶瓷牛作品以及明代的瓷器。

  改造之后,这栋三层小楼被他们分割成四层,并把临街的那层改为家里的接待大厅,二层分布着厨房和餐厅,三层则是卧室和书房兼办公室,最顶层是一个开放式的阁楼,古朴的房梁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气氛,在这里慵懒阅读或是约会朋友最合适不过了。空间里最舒适的地方,当属由中式屏风分割的两个休憩区:一边比较私密,摆放着两把安静的椅子,坐在上面,窗外的花园美景尽收眼底;另一边则更开放,摆放着沙发,从窗外望出去,恰好是一座12世纪的教堂。提起居住在这里与北京的差异,Sylvia无限感概地说:“在北京的公寓生活,能感受到一种繁华的大都市气氛;而在埃斯塔瓦耶生活的时候,十分安静舒适,这是一座中世纪小城,与北京的城市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餐厅里的清代风格桌椅都来自中国,与欧式建筑的空间气质形成混搭效果。

  餐厅墙上的绘画作品来自艺术家马可,地上放置着法国18世纪初的男孩雕塑。

  Sylvia和Peter保留了老房子的所有建筑细节,最具代表性的是主卧的壁画,它可以追溯到16世纪,纯白色的墙面让其色泽和形态更加生动饱满,相映成趣。除去房子在原有建筑结构上的经典遗存,这个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依然是那一件件带有中国印记的古典家具和鲜明的当代艺术品。古老的屏风、雕花的条案、端庄的扶手椅,点缀于古旧的欧式家具和建筑结构之间,别有韵味。而那些有着深刻艺术内涵、时代感强烈的当代艺术品,又仿佛记录着一段来自遥远中国的文化记忆,以及萦绕在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中国情。

  饭厅细节,墙上是Poliakoff绘画作品,桌上是中国漆器。

  墙上是来自Poliakoff, Calder, Sam Francis, Arman, Wesselmann, Hundertwasser的西方现代绘画,后面是波兰诗人Kazimierz Tetmajer von Przerwa的画像。

  在采访的最后,问起他们在如此舒适静谧的小城生活时,是否会时常想起远在东方的繁华都市北京?Sylvia十分肯定地回答:“当然了,我们在北京生活了23年,真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经常会思念北京的生活,以及我们在北京认识的好朋友们。其实我们还保留着北京的住所,我们喜欢的那些中式家具和艺术品也都还在那里,所以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去北京,继续这种跨越东西方的生活。”

  主卧墙上的壁画创作于1520年,而摆放在床前的法式书桌出自1770年代。

  这套房子的对面,是一座12世纪的教堂和古旧的街道,在Sylvia心目中,此情此景真是最美妙的事情。

  这套房子位于安静的中世纪小城埃斯塔瓦耶,房子建于16世纪初,结构和外观上都保留着完好的历史风貌。

  家是一座生活仓库

  家就像一座生活仓库,承载着人们一路走来的经历和记忆。正如同瑞士老夫妇的家中,那些漂洋过海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艺术品,就是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最好印证。你的家中有哪些特殊的物件?它也许是旅行中偶然所得,也许是你曾在另一座城市生活的纪念,写留言告诉我们它的故事吧。

  photographer Eugeni Pons

  stylist &writer Patricia Ketelsen

  translator 张妍

  editor Wenting

  相关链接

  在华30年,瑞士老夫妇的中国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