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0年7月14日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
鲍店煤矿是兖矿集团下属的一个矿,位于山东邹城市,在那里,有很多特困职工家庭面临贫穷的威胁。今年5月1日,有6个失去丈夫的妇女成立了一个互助合作社,开始寻找新的生活。
“自强”馒头出笼记 没有人知道她们以后将面对什么,没有人知道她们是否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笑了,自从丈夫死后很少展露笑容的她们笑了。因为她们看到了希望。
每天,她们都在憧憬明天
6月23日的鲍店就如往常一样,人们平静地走在大街上,孩子们在角落里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乘凉,一些歇班的矿工穿着拖鞋、挽着袖子溜达着。两个女人推着一辆车从菜市场里走出来。 时间大约是10:45。 在她们的身后,是一家食品铺,牌子叫“鲍店煤矿特困职工互助合作社”, 上面还写着:“经营:自强馒头、包子、水饺、面条等项目。” 那是她们全部的希望。 她们慢慢地穿过喧闹的菜市场。她们的前进速度不时因为有人围上来而下降。 “我们一直等着,怎么不过去了……” “对不起,这一笼耽搁了几分钟……” “还以为你们今天不出来了呢。” “哪能呢!” 她们脸上挂满灿烂的笑,一边手忙脚乱地拾馒头找钱,嘴里还不时吐出一连串的道歉声。在她们身旁,是抱着小孩的大娘,是推着自行车的大爷,是歇班的矿工。他们是她们的固定客户。 15分钟后,三轮车终于拐出不足百米的菜市场。一路上,她们被人拦住、包围了3次。 11:00,她们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兖矿集团职工消费合作社鲍店分社的门口。那是她们的摊点。 没等车停稳,一位中年男子就招呼摊儿上的一位大嫂把笼屉抬到了桌子上,“对不起了”和“给我一块钱的”、“花卷儿、给我五个花卷儿”声顿时又交织在一起…… 11:10,中午的最后一笼馒头卖完了。 她们顾不得擦汗,就推着三轮车往回走。11:30,读书的孩子们放学了,她们还要赶回家给孩子们做饭。 “这就卖完了吗?”我们问。 “还有一锅豆沙包,中午吃的人少,留着下午卖,小学生下学爱吃……” 下午1:00,她们送走上学的孩子,又赶回到这里,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动作,等待这一天的结束。每天她们都在重复相同的生活,每天她们都在等待明天。她们相信生活已经开始充满希望,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为了这种希望,她们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就来到店里做馒头,一百多斤面,六百多个馒头,她们6个人要一下一下地揉出来。九点多钟,第一笼馒头出炉,她们的第一拨人马就推着三轮车到更远一些的宿舍区。她们的步履总是很匆忙,生怕被近处的人们包围,把所有馒头“抢”光。她们的三轮车上挂着一道横幅——“感受人间温暖,回报真情无限”。尽管这道横幅已经在鲍店煤矿矿区飘扬了将近两个月,但人们看到这道横幅,还是禁不住将善意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同时他们还知道,他们每天都在等待的“自强”馒头到了。 10:30,最后一笼馒头要出现在消费合作社的门口。 下午,她们的时间变成了15:30和16:00,她们的脚步又出现在上午走过的路上。
那一天,她们哭了……
鲍店煤矿特困职工家庭互助合作社原计划由7位妇女组成,由于一位妇女的孩子很小,需要大人在家照顾,就变成了现在的6人。她们是:王云霞、张玉香、王艳华、张玉玲、王淑英和胡广秀。6个女人在开业前签订了一份《合伙协议》,这份条款详尽的协议包含了我们想了解的合作社的全部信息: 一、合伙企业名称、主要经营地 1、 合伙企业全称为鲍店煤矿特困职工家庭互助合作社。 2、 互助合作社位于鲍店煤矿东市场东头。 二、合伙企业主营“自强系列食品”。 三、合伙企业经营期限、出资方式、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方法、内部关系、债务承担、入社与退社、合伙的停止等事项严格按照鲍店煤矿特困职工家庭互助合作社章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合伙人出资及借款情况: 1、 王云霞、张玉香两人以技术入伙,折价各为壹仟元。 2、 王艳华、张玉玲、王淑英、胡广秀各出资壹仟元入伙。 3、 入伙总资金为肆仟元。 4、 从工会借款贰万元,半年内每月向工会还款500元—1000元(不附加利息)。 互助合作社总融资为24000元(不包括技术入伙折价)。 6个女人现在拥有着一个希望,她们同时也拥有着相同的悲痛:在她们生命中的某个时间点,她们的丈夫离开了人世,留下她们和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 多年以来,她们一直靠丈夫遗留的微薄的补助金生活,每个月她们都要到矿上去领取那一小笔钱。以前是80元,后来变成了160元。每次去领钱的时候,她们总要想起亡故的丈夫,想起生活的苦难,体味一种被施舍的感觉。对于一个寡妇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难过的了。 贫穷不是她们独有的现状,据鲍店煤矿工会主席朱广勤介绍,鲍店煤矿是枣庄矿务局的两个老矿组合起来的一个矿,因此矿上的退休职工多,农转非的职工多,许多农转非职工家庭转非后家属找不到工作,生活陷入贫困之中。加上前些年矿上没有完善的职工利益自我保障机制,不能对出现困难的职工进行有效的“输血”和“造血”,也造成了需要救助的职工、家属数量增多。目前,矿上每年需要工会提供各种救助的职工、家属达3000多人次,其中困难职工家庭84户,特困职工家庭59户,需要救助的特困学生89名,59户特困职工家庭和89名特困学生目前完全靠工会的各种救助维持生活和读书,扶贫、助学任务非常艰巨。 像王云霞她们这些快到四十岁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更没有哪怕是一点儿本钱,干个小本生意对她们来说都成了奢望。她们也想到过合伙,但,谁又愿意和一无所有的寡妇们合伙? 5月1日那天,她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个想法是矿工会想出来的。起因是工会有一天收到了一个叫徐星的矿工子弟的“求援信”,信中说,因为家庭困难,他很快就要失学了,希望工会能够帮助他。收到信后,工会的朱广勤主席很感慨。他说: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鲍店煤矿的经济效益还不错;工会有作为才有地位。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决定帮助小徐星,帮助那些一贫如洗的特困职工家庭摆脱贫困。于是就有了这个“鲍店煤矿特困职工家庭互助合作社”。他打算把这个想法作为一个试点,如果成功了,就继续扩大规模。在而在此之前,矿上也办了“七金一社”,即扶贫解困送温暖基金、特困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困难职工救济金、井下工友安全互助金、职工补充性养老保险金、基层车间工会职工储金会、区队管理保障基金和职工消费合作社。 她们成了第二个“社”,特困职工家庭互助合作社。 东菜市场在最里头,矿上给她们找了一间不大的房子。 矿上领导商议之后,决定对合作社实行三项扶助政策:不收房租;借贷给合作社20000元启动资金,不收利息,逐步偿还;免除1年的水电费。5月1日开业的那天,朱广勤来到了合作社,他主持剪彩,并且给合作社做出的食品起了个名字——“自强”。他说,他希望这些女工能够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她们对工会非常感激,在后来送给工会的锦旗上,她们绣下16个字——“春风化雨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勤政为民”。锦旗的旁边放着一个干硬的馒头,那是出炉的第一笼“自强”馒头中的一个,朱广勤把它保留了下来,作为一种纪念。 在合作社的门口,至今还保留着五六个红彤彤的花篮,上面缀满了“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的金字,这是开业那天前来贺喜的单位送的。那天来贺喜的单位有38个,矿领导来剪彩,矿上的电视台还派人来摄了像,她们的大部分家当,都是矿上的各个单位送的。 那一天,她们全哭了。 除了丈夫的亡故,只有那天的记忆让她们最刻骨铭心。
家,明天……
在宿舍区的角落里,一间10平方米的小棚子就是张玉香的家。 这哪里是一个“家”呀! 阴暗、潮湿、狭窄……两张木板床上睡了三口人,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一个12岁,一个13岁。 “你们喝水吗?”她问。 “不喝。” 喝水的杯子不知是从哪里找来的三个罐头瓶。在视野之内,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冰箱,一个小床头柜,一个三角柜。这就是张玉香的全部家当。其中床头柜和三角柜还是单身宿舍自带的,电视机和冰箱是丈夫在世的时候买的。那时候他们的收入也不高,但他们觉得生活有奔头。于是他们就购置了这些家当。两个月后,丈夫就去世了。 虽然丈夫已离开自己3年了,她还是把他们的全家福照片摆在床头柜。照片上,丈夫和她一人揽着一个儿子,笑眯眯地望着我们。 张玉香已经在这个矿上生活了13年,她已经习惯了矿上的生活节奏。但是这一切全变了,丈夫800元的月收入现在变成了80元的补助金,孩子们在伤心之后,依然要读书。虽然矿上免了他们的学杂费(由工会垫付),但是生活呢? 后来,矿上把他们每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涨到了160元,但仅靠480元维系一家三口的温饱仍然捉襟见肘。张玉香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个个像小老虎一样能吃,由于孩子的户口来得晚,她几乎每一个学期都为他们的学费犯愁。” 除了手头上仅剩的一百多块钱,张玉香还有一笔7000元的巨款,那是丈夫给她留下的病亡抚恤金。这些年,无论再难,她都没有动过这笔抚恤金的念头,她准备就这样存着涨利息,一直到给儿子交上大学的学费。 活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寡妇尤其如此。我们拉开冰箱看,里面有半块西瓜和几个桃子,冷冻室里,只有孤零零的两卷精肉。张玉香说,肉是过春节矿上发的,共5卷。5个多月来,这个3口之家一共吃了3卷肉!孩子们“实在馋得不行”的时候,她才给孩子切几片。 为了活着,她做过小生意,赔了。 现在,终于有了这个合作社。 冷清始终弥漫着整个小屋,间或有她的啜泣声。只有墙壁上的一只猴子和几个小人带来一丝欢快,那是孩子们用他们稚拙的双手刻在上面的。 让人陡然沉重的是墙上一张放大了的50元防真钞票,钞票上方是一张不大的画片,上面写着“财神到”。 张玉香说,那是互助和作社开业那天她花几毛钱“请”来的,“图个吉祥”。 采访一直是在张玉香断断续续的抽泣中进行,谈到互助合作社,谈到第一个月领到200元的工资,谈到将来…… 她说,年纪轻轻的领救济,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靠自食其力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孩子,生活才有奔头。 贫困并不是张玉香的“专利”,合作社里的每个同事都面临着贫困的考验,同样,她们现在也对未来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 王云霞是在晚上6:30回到家里。 她一进门,顾不得换掉白大褂,就开始忙着为两个孩子做饭。她是互助合作社的班长,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37岁。 她的家在最顶楼,房子是丈夫病故后3个月矿上照顾家属分的,她用丈夫的一半抚恤金买了下来。 她不愿回忆过去。 她说她最开心的是,第一个月上班,没歇一天班,领到了220元的工资。她把两个十四五岁的儿子带到集上奢侈了一次,花40元买了两套“假冒伪劣”,一件是红色的英国超级联赛球队曼联队球衣,一件是NBA的篮球背心。那是两个孩子做梦都想得到的礼物。 王云霞说,她们6个姐妹的情况大致相同:都是丈夫病故,自己没有工作。由于矿工的特殊政策,大多都有两个以上孩子。 “虽然丈夫不在了,但谁都有一颗要强的心。”她说。
自强与自尊
据悉,在鲍店煤矿,馒头主要来自4个地方:大食堂(职工第一食堂)、二食堂(职工第二食堂)、“自强”馒头和其他一些私人作坊。其中又以“自强”馒头的口碑最好。一些吃惯了大食堂、二食堂馒头的矿工在吃到“自强”馒头后大发感慨:“大食堂的馒头太孬了!”其实,并不是大食堂的馒头“孬”,而是“自强”馒头太好了。 合作社的成本是怎样的呢? 王云霞说:“一天用6桶水(约80公斤),很少开水管;没有电表,不知道用多少电;一辆高温蒸车,价格是2300元,面粉0.7元/斤。” 她们的产出呢? “一斤面做5个馒头,无论馒头多重都算作一斤,卖1元钱。每斤面毛利3角钱,每天能用掉200多斤面,毛利是60—70元。” 据王云霞介绍,这是她们的“市场策略”,通过良好的馒头质量和服务质量,树立“自强”的品牌。她们知道,现在的鲍店煤矿,人们购买“自强”馒头,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一点同情的心理,等到人们不必带着同情心来买她们的馒头的时候,她们才会真正有脱贫的希望。 合作社实际上并不盈利,王云霞说:“现在矿上照顾,水电费全免,如果现在就收水电费,肯定没有什么钱赚。我们的规模太小了。” 虽然合作社的规模很小,她们的管理模式却很“现代”,很“民主”。这6个人中,要选举产生“事务执行者”(班长)和“事务副执行者”(副班长)和“会计”,而且有半数以上(包括半数)入伙人员要求改选时,必须重新投票选举新的“官员”。 在鲍店煤矿工会的计划中,这种民主的方式其实就是为将来合作社扩大规模做下的铺垫。朱广勤说:“如果有一天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脱贫,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工会的指导下,王云霞她们还为这个合作社制订了一个《章程》,这份完备的章程有包括“总则”、“附则”在内的八章、二十八条,有一条还含有8款。这份《章程》对合作社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详尽的划分。这份章程所辐射的信息包含了“平等”、“民主”、“合作”、“诚实”、“自救”等主题。 这些主题,让她们在赢得了同情的同时,也赢得了自尊。 “本社在矿工会的指导下,实行个人合伙制,由特困职工家庭入伙者出资,开展生活自救。本社的财产除房屋以外归合伙者所有。” 这是《章程》的第二条。在第三条里面,她们把目标从“自救”定格为“脱困”。 没有人知道她们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明天,没有人知道她们是否从此能够永久地保留笑容。 王云霞说: “明天,会更好吧。”(与《南方周末》记者迟宇宙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