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99年10月8日 《生活日报》·特别报道
“母亲是孩子生命的根。挽留母爱,就是挽留我们的根。” 母亲病危,十万火急;一张张巨额催款单,沉甸甸压在三学子的心头。房子卖了,家产当了,母亲啊,您为什么还没有醒来? 回报母爱,三大学生“典身”救母,震惊大江南北,情撼千家万户,感动着一颗颗平常百姓心……
大学生三兄弟“典身”病母 1999年8月的一天傍晚,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急诊室里,各种监测仪的红灯忽明忽暗,气氛紧张而凝重。病床上,一位四十几岁的妇女双眼紧闭,脸色蜡黄,一动不动。两只吊瓶里的药液正通过双臂静脉一滴一滴地滴入她的体内。 一位消瘦的中年汉子紧紧攥着那张数万元的催款通知单,不时看一眼心电图仪上滚动的曲线,喃喃自语道:“小苓,我和孩子们正在想办法,你要挺住,挺住……” 门外隐隐传来争吵声。三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正面红耳赤地抢着要做什么。一会儿,争吵声渐渐停了。狭长的走廊连椅上,三个小伙子借着微弱的灯光,正一笔一划地写着一份“提前自荐书”。这是一份也许将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提前自荐书”—— 我们兄弟三人正在读大学,因母亲病重,家中经济状况难以维持,急需5—10万元。为了挽救母亲,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学业,特提前向有关企事业单位自荐,盼予以接纳。我们将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关爱。 首先是人子,其次才是学子。我们愿提前签约,以毕业后5—10年的时间,无偿服务于相关单位,永不反悔!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学生尹训东,19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尹训国,22岁;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新生尹训宁,20岁。 拜上! 三学子“典身救母”的痛苦抉择,揭开了齐鲁大地上一个普通五口之家的悲欢往事。
相濡以沫 贫困的爱情苦也甜
23年前的山东梁山,有位落落大方的姑娘叫时养恩。邻居们都知道,这位苦命丫头其实姓赫。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夺去了她亲生母亲的生命,体弱的父亲实在无法将他们兄妹五人一一拉扯成人,于是,便把她送给了一位姓时的老荣军。为了报答这位老荣军的养育之恩,从此,孩子改名换姓。不过,熟悉她的人们更愿叫她的小名:时苓。 靠着微薄的伤残补助,抗美援朝时被炮弹震聋耳朵的这位老兵把养女带到20岁。这年,时苓参加了工作,成为郊区的一名民办教师。她长长的辫子、俊俏的面容、银铃般的笑声深深打动了广播站的一位小伙子的心。 小伙子名叫尹彦德,是位刚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兵。那时,时苓教学常常为仅仅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感到力不从心,而在校时就是高才生的尹彦德,只是因为当时大学不招生才错过了读大学的机会。相同的志趣很快撞击出爱情的火花。也许都是军人的缘故,老荣军也喜欢上了这位勤快、能干的年轻人。在尹彦德被几十公里外的一家工厂招为锅炉工后不久,他与时苓结合了。 由于丈夫的单位较远,婚后,伺候尹家老父弟妹的担子便落在了时苓一人身上。她白天教书,业余时间还当起了“猪倌”,晚上下地、拔草、缝补衣裳。日子虽然清苦,但在时苓的操持下却渐有起色。两年后,一声清脆的啼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小两口合计着给儿子起了个中规中矩的名字:训国。 为了照顾妻儿,尹彦德说服妻子辞去了教师一职,举家搬到了兖州南关。丈夫做工,妻子务农,小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
三子临门 夫妻要圆未圆的梦
尹彦德的精明能干派上了用场。几年后,他被调到兖州市物资局干起了业务员,开始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在外奔波。1979年、1980年,尹家的第二、第三个儿子陆续来到人间,这使他们的日子愈发清苦。由于营养不良,老二训宁不停地长病,长期的青霉素注射使孩子听力明显减弱,说话含糊不清,老三训东则是不足月便生了下来。 老三1岁那年的一天深夜,不小心从床上滚到地下,一下子把盆砸碎。锋利的瓷片在他的小脸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时苓疯了似的抱起孩子,哭喊着冲出门外。40多里的路,整整跑了两个半小时。次日清晨,闻讯赶来的尹彦德在医院里见到了被缝了20多针的老三。时苓抱住丈夫失声痛哭起来…… 一个女人拉扯三个孩子谈何容易。每天从日出到日落,尹家的院中,孩子换洗的衣服、被褥总像万国旗一样迎风招展。常年的体力劳动、洗衣做饭,使时苓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双手关节被冷水激得隐隐作痛,开始扭曲变形。 老大训国7岁那年,被提拔为供应站站长的尹彦德买了块小黑板,他要让孩子们圆夫妻俩年轻时未圆的“大学梦”。 老三训东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每当吃饭前,妈妈总是让三个儿子在墙边小凳上坐好,念几遍“A、O、E……” 老二训宁的吐字还是不太清晰,但学习最用功。聪明的训东最调皮。老大训国入学的第一年,就抱回来个大奖状。那天,尹彦德把大儿子夸了又夸,羡慕得小哥俩直噘嘴。 1987年,最小的尹训东也上学了。之后的日子,小哥仨的奖状贴满了墙。 时苓夫妻俩盘算着:“千辛万苦也要让孩子们有出息”,“等孩子们都考上大学,咱就能好好享几年清福喽!”
丈夫下岗 病妻撑起一个家
1992年,物资系统全面滑坡,尹彦德也从站长位子上一下子滑入失业的行列。祸不单行,时苓再也没有支撑住虚弱的身体,住进了医院。诊断书上几个无情的大字几乎将尹彦德击垮:甲状腺肿瘤!必须立即手术。 三个孩子吓懵了。手术那天,他们集体逃了一次学。医院门外,上高中的训国带着训宁、训东站成一排,默默地为妈妈祈祷。 肿瘤被成功地切除了,但时苓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在孩子们还未来得及为母亲庆幸时,病魔又一次缠住了时苓。这次,时苓被查出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为了养家糊口,把妻子接回家后,四十几岁的尹彦德不得不像年轻人一样踏上了外出漂泊的漫漫打工路。 家中少了丈夫的身影,多了大大小小的药锅药罐,时苓再次独撑起这个家,好在懂事的孩子们个个抢着干家务。就要高考的大儿子还特意买回来按摩书,学习累了,就把为妈妈掐穴揉肩当作休息。另两个孩子则承包了妈妈的脏衣服,监督妈妈按时吃药。 1995年,尹训东以全校第一的成绩,紧随二哥迈入兖州一中。就在这年,老大训国考取了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靠着尹彦德的血汗钱,他们全家在南关买了套二居室的楼房。 两年后的1997年,时苓的血色素降至2克,走遍济宁多家医院也没查出病因。这一年,老二训宁被山东工业大学录取。为避免母亲激动,这一消息一直瞒到她脱离危险后才告诉她。那天,母亲拖着病体,高高兴兴地包了顿水饺。 1998年夏天,邻居们看见许久没有出门的时苓骑着自行车,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车后座上,是一身崭新衣服的小儿子。“不得了,尹家又考上一个!”这次,老三尹训东以物理满分、超过录取分数线150分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系。 孩子们像小鸟似的飞走了,家中顿时冷清下来,孩子们从外地不断飞来的家书成了时苓最大的精神慰藉。信中有时夹着50或100元钞票,孩子们告诉她:“这是刚刚获得的奖学金,给妈妈订瓶牛奶补补身子……”老大在信中告诉她:自己刚刚入了党。这一切,都让时苓感到很满足。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把钱包好,再找机会给他们寄回去。 老三迈入大学校门不久,时苓突然发起高烧,40度不退,血色素降到1.8克。尹彦德和三个儿子分别从大连、武汉、济南赶到济宁医院,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苓胳膊下夹着降体温的冰块!输血管、输液管、输氧管一起插入她的体内…… 三个儿子猛地跪在母亲病床前悲恸地呼唤着:“妈妈,您不能死,不能死……”
离开大学 让弟弟哥哥读书去
经过10多天的紧急抢救,时苓再次挣脱了死神的束缚。虽然血色素仍然忽高忽低,但为了不影响孩子们读书,她还是固执地坚持出了院。 一家五口度过了一个相对无眠的夜晚后,尹彦德一一将三个儿子送到了车站。回到家中,三个儿子又齐刷刷地出现在他面前。原来,三兄弟谁也不忍心就这样离开母亲,又不约而同地返回了家。尹彦德决定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开个家庭会。会上,不善言谈的老二尹训宁闷头说出了一句话:“爸爸,我要退学伺候妈妈!” 尹彦德急了。哪知,训宁比他还急:“您留在家中谁来给妈妈挣医药费?谁来供弟弟、哥哥上学?”尹彦德无言以对。尹训宁说:“我早想好了,不进大学照样成才,伺候妈妈不影响业余时间上电大、夜大。” 决心已下。训国、训东面面相觑。很长时间,深知二弟脾气的训国表示尊重这一选择。训东握着二哥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报答二哥……” 尹彦德长嘘一口气,说道:“不管在哪儿,只要有志气,都是好儿子!” 退学的决定瞒了时苓许久,直到“生米做成了熟饭”才给妈妈摊了牌。时苓几天水米未进,她实在不愿看到儿子做出这样的牺牲。 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含泪退学的尹训宁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他又拿起了书本。城里一家工厂以每月800元的工资向训宁发出了邀请,但时苓坚决不同意。她总是抢着干点家务,以便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念书,她要让孩子明年再考回大学。 1999年6月,尹训宁第二次进入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也就是在这时,时苓频繁出现昏迷状态。 6月12日,是老大尹训国毕业答辩的日子。家里的叔叔突然打来电话,称:“你母亲快不行了……” 答辩完,尹训国再也呆不住了,他急忙买了车票返回到母亲身边。经过两个月的住院抢救,昂贵的开支已掏光了尹家的全部家底,并举债1万余元。万般无奈之下,尹氏父子轮流把时苓背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8月20日,退了学的老二尹训宁又一次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山东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稍后,尹训国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通知书也寄到了家乡。此时,尹彦德同仨儿子正日夜守候在友谊医院急诊室外。医院确诊表明:时苓患有自身免疫及药物性溶血性贫血。也就是说,自身造好的血还没来得及进入血管便消化掉了,从前的输血治疗根本不管用。医生说,唯一的办法是必须立即进行血浆置换,每星期至少两次,换多少星期还很难说。 一次血浆置换的费用高达6000元。一张张催要欠款的通知单沉甸甸的,借遍了亲戚朋友的尹彦德已走投无路了,他决定卖房子。尹彦德向护士要了一张病历纸,写下房屋转让证明,托二儿子把房子尽快卖掉。由于急于出手,二室一厅仅卖了3万元。遵父命,训宁首先拿出1.3万元还了在家乡的账。他边敲开一家债主的门还钱,边不停地想:“这1.3万元够我们哥仨的学费,也许这笔钱能让我们哥仨挺着胸膛迈进校门;这1.3万元够母亲做两次血浆置换。也许,再有这两次,母亲的病就会出现奇迹……”但尹训宁知道,爸爸是个讲信誉的人,说好啥时还钱就一定要还! 当训宁把剩下的1.7万元交给爸爸时,发现这些钱还不够填催款单上的窟窿。尹彦德告诉孩子们:“你要有思想准备,家破、人亡、上不起学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三个儿子谁也不说话,只是紧闭嘴唇,任泪水直流。 老大悄然无声地去验了血型。他发现,两个弟弟手里同样握着化验单。尹彦德冲着儿子们大发雷霆:“十几年来你们没给家里挣过一分钱,在成才之际却要卖血?把你们的血抽干,能救得了你母亲吗?知识是你们的唯一财富,为什么不用知识想想办法!” 一席话,说得三兄弟豁然开朗。
爱心相助 帮你留住生命的根
“母亲是孩子生命的根。挽留母爱,就是挽留我们的根。” 三学子预支未来工资尽今天孝心的行动感动了无数善良人的心。一位短发的中年妇女赶到友谊医院,提出要送点救济的钱,被尹训东好言谢绝。她当即要去尹彦德的手机号码,掉头做起尹彦德的工作。十几分钟,她告诉训东:“你爸爸同意了!”随后,以帮助找工作为名,将训东带到永安路储蓄所,迅速办理了2.5万元的转折手续,告诉训东密码为“9988”后,挤上6路公交车消失在车流中。“9988”不正是“救救妈妈”的谐音吗?尹训东感到心头一热。好在尹彦德锁住了对方的号码。面对尹彦德执意还钱的请求,那位女士特意写下了一张纸条:一、真的不须还钱;二、等你们有了能力还,再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算是替我代劳。 另一位北大退休教授闻讯也送来万元现金,并表示愿意帮忙找工作。老教授说:“一味地拒绝别人的好意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找工作需要时间,病人等不起……”尹彦德说:“这是一笔可以供我们享用一辈子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伺候妻子耽误了工程进度,尹彦德刚刚被炒了鱿鱼,使得48岁的他不得不再次四处求职。但尹彦德抱定了决心:“我们不是社会的乞丐,我和孩子们谁也无权无偿享用别人的心血和劳动成果,只有用加倍的工作来偿还。” 好心人的“雪中送炭”挽救了时苓的生命。病情稍稍稳定,她便出院,临时搬到一个朋友开的大酒店里等待复查。医生说:“在今后一二年内,只要稍有发烧、感冒,病情都有可能复发!”怎么办?
孝行撼九州 三学子能否如愿“典身”
9月8日,《生活日报》发表了《山东三学子“典身”救母》的消息。面对三兄弟“儿是娘的心头肉,母亲有病儿心疼,谁都相信我们……”的声声呼唤,大江南北的人们感动了。在济南,有家叫“邓亚萍”的体育用品公司第一个表达了愿与三兄弟签约的意向;消息传到遥远的南国,广州人事局局长委托南方人才市场为三人牵线搭桥。虽然这是人才市场第一次为“人才毛坯”找“婆家”,但他们仍表示,相信会有企业与之签约;与此同时,深圳粤丝实业有限公司立即派北京分公司代表前往探望了时苓并与老大尹训国取得联系;烟台名人精工的一位负责人就是位老山大,他愿接纳山大学弟尹训东。 预支未来的做法能否成功?山东、北京等地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纷纷各抒己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享光博士认为,“典身”并不是旧时的人身依附关系,与出卖劳力不同,三学子都受着高等教育,而他们身上具有人力资本,预支未来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抵押。社会学系李强教授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三兄弟的自荐有可能会遇到困难。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黄少安院长则对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胆识和头脑感到高兴,认为在现有的法律、市场体制下,提前使用未来收入的做法完全可行。 尹训东对自己的选择显得很平静,他已和同寝室的同学打印了一叠家教广告,他要在自食其力中等待机会的来临。而尹训宁则坚信:“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以知识做抵押,能够成功。” 无论有没有企业签约,三兄弟都对挽留母爱的行动充满信心。(后发表于1999年11——12期《都市潮》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