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准入”是不够的
昨日,本报披露了省城将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全面认证的消息。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办”痛下“杀手”,无论是对莘莘学子还是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都是善莫大焉的好事。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市场的“准入”制度,拒绝“伪劣”是为了扶持“名优”更有序的发展。但“扶持”无疑是多方面的。例如,决定“民办”生源的多少在对其学历的承认与否,既然准许人家办学,怎么又不承认人家发的毕业证?有些“公办”挂着“民办牌子”突破收费标准的现象是不是一种“暗箱操作”?我们对“民办”是否应该建立更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现在的人事管理体制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建设还有哪些漏洞?否则你就没法理解为什么“民办“学校多退休教师少青年才俊的尴尬。优越的硬件条件、灵活的办公机制、先进的拓展性教育观念和手段是教育产业化的方向, 给这样的“民办”与“公办”一致的 待遇同样重要。因为教育无论姓“公”姓“民”,让学生成为社会栋梁的目标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