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登高望远,是流传已久的民俗。但办了17年的千佛山山会 却再也难靠 它“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了。因此,有了18岁这年的问计于百姓。 问计于百姓,很好。作为一个靠大众门票“点击率”为主要赚钱手段的商业活动,当然要看“衣食父母们”的脸色行事。它至少说明,经营者开始发现:持久的商机蕴藏在长期被忽略的大众民俗消费需求里。 经营者对利润讳莫能深,但15块钱的门票和200块钱的摊位费,算“两头收钱” 了吧。山会都步入18岁“成人仪式”了,却仍特色全无,美誉度渐失 。问题出在哪里? 让我看,首先,它的战略设计高度近视。 本应站在民俗经济的高度,使千佛山成为杂艺汇粹、风味 云集的“城隍庙”、“劝业场”,却始终把山会看成是一次骤然出现的市场机会。功利性第一的短期目导致短期行为,逐年如此,积重难反。 其次,17年来,缺乏把山会作为山东民俗的品牌来经营的手段。 一味靠山吃山,没有形成持续的民俗文化积淀,导致山会这一品牌资产的信誉度、附加值逐年下降。 第三,商源引进 “四不像”,赚钱反被赚钱误。 什么摊都往里胡拉,使上档次的名优小吃越来越不愿与“遍地烧烤”、“漫天黑烟”为伍。 第四,放水养鱼的气度不够 。 赚钱之道在合作而非划地圈钱。与其让那些与民俗毫不搭界的促销搅乱场子,不如通过倾斜的政策礼请各地名牌风味安营扎寨,划区经营。 该到了“剥离不良资产”的时候了。昨天,报上传来一条“挺可怕”的消息:“省城每个区要建条小吃街”。 这正是山会的“ 特色之道”啊!都说道不 同不相谋, 那就别见了谁都“心猿意马”、“两腮春色” 了 。
(2000年9月18日生活焦点《重阳登高处 山会不胜寒》快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