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泉
在我们中国的新闻分类中,作品的题材被笼统地分为两大类:消息和通讯。 长期以来,关于通讯的定义,并不像消息那样有相对统一的概念。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新闻理论滞后于现实的问题。关于通讯的分类在教科书上是这样划分的: 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文艺通讯、旅游通讯、通讯特写等等。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比如新闻界前辈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按照如此的划分,它应该属于概貌通讯,或者是旅游通讯,但是,这样的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绝不是这么划分能涵盖的了的,它的鲜明的战斗性、原生态的写实,深邃的思想性,其实已经具备了深度报道的全部要素,因此,有的书上说中国的深度报道产生于80年代,张建伟的《第五代》等是开中国深度报道的先河之作,我很怀疑这种说法。 开篇用一家之言介绍一下通讯的分类,指出其题材分类的机械呆板,是因为想让大家对今天的话题“公安纪实类通讯的采写”建立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路径:一篇优秀的公安纪实类通讯,不是简单的公安风貌报道,不是机械的大要案侦破纪实,它是社会问题被案件撕开的一个切口,因此,它同样具有典型性、形象性和思辩性。这就要求写作者“换位思考”,从读者角度去构思、布局、写作。 在座的都是我们全省各地市公安战线上“写字”的高手,我们不妨从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几个案例采写入手,共同探讨一下这类作品的采写技巧。因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接近实战的谈理论和技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实用的帮助。 一、通讯的采访 1、把握事实:通讯区别于消息对事实的要求有所区别。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消息里的事实要求概括、简要,通讯里的事实就要求由生动的细节描写,因此,通讯的采访过程需要注意对细节的了解。一方面叙述的不一定是事实,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叙述、证据才能更接近于事实。写作着只记录事实,这就要求采访要全面、扎实。 2、采访者观察能力和调查能力的培养。 好的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的两个路径:一是观察能力,二是调查能力。 先说观察。记者对现场的感受是赋予通讯鲜活内容的重要工作。只要置身现场,那里的任何一个动态的、静态的细节都不能逃过你的眼睛,然后,你才能通过对这些鲜活细节的取舍表现主题。大家知道,在2000年4月23日,青州大火烧死了38人。由于现场被保护,我们根本采访现场。我在《青州大火狂夺38命》的报道中是这样观察的—— 2000年4月23日中午11:00许,山东青州,位于西环路西侧的青岛丰旭青州分公司门前挤满了人,虽然大火已过去了整整一天,但风中仍弥漫着一股焦糊味。数十名警察在维持秩序,不时驱赶着试图靠近的人们。在家属院门口,我们见到位一脸悲伤的姑娘,流着泪,目光呆滞。围观的人说她是从窗子里爬出来死里逃生才的,她的一位最要好的朋友却被大火烧死了。面对采访,她不愿再想、再说。门口摆摊的赵大爷描述了那天的惨状,22日11:00许,他看到厂里的鸡加工车间被大火包围,天空黑成了一片,风裹着浓烟呛满了整条路。外面的家属哭喊着向里跑,不断有穿着防水靴的工人从浓烟中跑出来,一会儿,一辆辆消防车、救护车呼啸着赶来,那里边有近300人啊…… 回忆对在场的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咀嚼一种痛苦和恐惧。惟一不感到害怕的只有少不更事的孩子。那天,车站小学三年级学生赵吉松在门口玩,他看到大火在燃烧,烟像原子弹爆炸那样直往天上冒,有的人的衣服被烧成破布,几乎所有的人脸都是黑的,有的人跑出来就像面条一样瘫在地上不动了。他的小姨还在里面。 小姨叫管琳(音),今年只有28岁,在这儿已经干了一年,还有一个两岁的女孩。他吃着雪糕,边回答边不停地与周围的孩子嬉戏,生命的艰辛和离去,对于他们来说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与管琳(音)的女儿一同失去母爱,失去父爱的孩子共有19个,其中最大的上小学一年级,最小的仅1岁多。 4月22日的那场火,夺去了38条普通人的生命,当时在流水线上作业的有240多人,其中20多名伤员被送到医院抢救才脱险。 调查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调查者对事实不遗余力地接近。不遗余力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 调查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调查者对事实不遗余力地接近。不遗余力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刚才谈了对《德州雇凶杀人案》的调查方法,另一种调查的办法就是对新闻事件周边人物的广泛走访。来自济宁的通讯员也许记得微山县李修文案件的前后过程。《生活日报》是在全国最早采访、披露这一案件的媒体,早到什么程度,微山县不接待记者,李修文是儿子李杰当时负案在逃。下面将一下我们那次的调查过程—— 当时李杰在逃,一切部门都拒绝采访。我只好去了案发的村子,住在农民家里一户一户调查,为了调查准确,我给自己定了条标准:对有三户以上相互引证的说法采信,有出路的地方反复核实。文章在李杰被抓住的次日推出,既没有给侦破工作带来影响,更及时、准确地披露了这一重大新闻。 二、通讯的主题 主题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主题决定选材、结构、表现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依据,是我们写作的灵魂。 1、主题要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这一点大家都不存在问题。 2、如何提炼主题 主题的形成往往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这就要求作者在反复酝酿中提炼主题。有的时候,我们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却无法一下子形成鲜明的主题。这就需要作者深入地采访,然后梳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酝酿主题的过程最好要在采访时尽快形成,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的采访。我们以《2500万,维坊女老板放飞生命之鸢》的提炼主题过程来进行以下实战分析—— 新闻是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代言人。对一切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件,新闻记者都必须予以鞭挞,透视事件,揭露内幕,寓自己独立的观点于客观报道的背后。 对曹娅莎金融凭证诈骗案的采访就是想贯穿这样一种理念的。曹娅莎,潍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个体女老板,“洗票”2000万而成为全国新刑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金融凭证诈骗罪的死刑犯。因了这个“全国第一”,我和许多新闻同行一道,迅速赶往潍坊中级人民法院采访。 采访进行得异常顺利,潍坊中院同志很配合,他们不但允许我们查阅了全部卷宗,而且给每人奉上了一篇大特写通稿,要求联合署名发表。 同来的记者高高兴兴撤了。我坚持留了下来。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我发现通稿有个致命的“缺点”——雄赳赳,气昂昂的句式,义正词严地把曹娅莎写成了一个屡屡施骗、十恶不赦的坏蛋(在后来相关见报的稿子中曹亚莎果然被如此简单化处理了)。 这样写省力,把握导向完全正确。只是机械地、口号式的、干瘪的语言,其宣传效果如何需要打个重重的问号! 首先,曹娅莎洗票2000万是在她案发前3个月时间里“突击完成”的, 我们不能对这样的事实视而不见:40岁的曹娅莎曾 居高干家庭(其父为潍坊某部师级干部)—— 当兵——下 乡——做 工人——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 ——下海——先后两次离异 ,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洗票——死刑。 真正能让文章具有穿透力的,打动读者、发人深省的应当延着 这条主线进行一番人性化的剖析。 人性是什么?我们完全同意马克思哲学关于人性从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出发的论断。但又不可回避的是人性其实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物性、感知的集合体。人性表现出的一切, 无不通过“我要生存”、“我要幸福”体现着。 曹娅莎当兵——下 乡——做 工人 ——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 ——下海 的个人奋斗史,最本原地体现了人“求生存”的本性。而她最后的洗票、死掉,就在于她对世界的感知出现错误:一味“求我幸福”而侵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我先是找到她的同事、同学、辩护律师采访, 李律师告诉我,曹娅莎13岁的小女儿甚至萌生要把妈妈的骨灰埋在月季花花盆里,以天天见到妈妈的想法,孩子的话令人心碎。我决定最后到曹娅莎父亲住的干休所住处去登门采访。 面对刚刚失去亲生骨肉的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谈给他们带来耻辱的女儿,无论对我还是对他们都是一种痛苦甚至是残忍。但我相信,只要把采访处理成倾听他们倾诉,把采访变成一位记者对两位 老人的关心探望,也许他们不会拒绝我的介入 。 我为老人买了些水果,表明了来看看老人、看看孩子的愿望。他们犹豫了片刻,还是敞开了门。他们家一贫如洗。曹娅莎的母亲、父亲,两个从小就参加革命的老人慢慢打开了感情的闸门。采访中,她的母亲说,自从曹娅莎出事后,我是第一个“带着感情”来看望、安慰他们的人。我泪眼模糊,在离开家门的时候,悄悄压在桌子上100元钱,两位老人追出来,说什么也不要,我说:“钱虽少,给孩子买点文具吧!”“好让孩子知道,虽然妈妈犯了死罪,但这同她毫无关系, 社会上还有人希望她抬起头来,为了未成年的外孙女,你们要保重啊!” 我夺路而逃。 这是一次令人心碎的采访,我试图告诉读者:当任何一个人的人性追求违背了社会的良性运行、侵害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追求,那么这种“求我幸福”必然是可悲的,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就是个人人性张扬的边界。 二、通讯的结构 我接触过的一些爱好写新闻的朋友,包括我们刚刚走向新闻战线的年轻同志,往往对通讯的写作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事很好,就是说不清楚”,或者“没有写出味道来,感觉无从下笔。” 出现这个问题很正常,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把“文章写长”的技巧: 1、合理布局。 布局就是谋篇的过程。举个例子:在前年聊城的一个县里发生了一起投毒案,公安很快用测谎仪侦破了此案。这个新闻其实很小,可以用消息来表现,那么,用通讯行不行?我们在生活日报上写连载,连发5天,悬念迭起。这就需要有讲故事的技巧。然后化整为零。比如你当想要写出三五千字的时候大概会感到困难。那么,一个最使用的技巧是先勾勒出小标题来,想好每个小段落要表现什么,你以个小标题,然后,这三五千字实际上就分解为5个六七百字了。这样,你写起来就会一下子轻松了。 2、结构的选择 写作结构的起承转合有机地体现新闻事实是把通讯写得具有可读性的一个方法。 例如,对故事性不强的新闻,可以借鉴“蒙太奇”的镜头组合、分切,在一个章回内将两个相互关联、暗合的情节予以展现,留给读者思辩的空间。 也可以运用编年史结构,但一个悬念产生后先不要急于破解,“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以期使读者的兴趣延缓一下再满足。此外,连环式、穿珠式、采访式等多种结构均可以在通讯中找到“用武之地”。 这些,我们都可以分成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三种。 纵式结构的几种布局:A:时间顺序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层。注意的问题,要详略得当,注意富裕变化。否则,容易让人阅读沉闷。关于如何悬念迭起,我们在下一部分专门涉及。 B、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或者对报道所认识的过程布局。 采用这种方法布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出事物发展的时间主线、情节的递近组织结构,凡是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材料一概舍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紧凑的结构。 横式结构的几种布局。 A、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 特别是用地点的变换来表现主题。不同的地点发生的不同的,能够表现主题的时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报道的整体。这一种布局的战例是《黄埔江畔,哈福女生殒命 宋江故里,鲁沪联手擒凶》,请看几个小标题—— 哈佛女生 命断黄浦江畔 银河魔影 谁解凶杀谜团 伤心父母 愤然索赔百万 四方媒体 顿时一片哗然 一把钥匙 牵出出租劫案 三管齐下 排出六十嫌犯 宋江故里 沪警千里求援 玉皇庙前 擒得真凶归案 B、并列方式组织布局。围绕主题,并列写几个侧面。 逻辑结构组织的布局。这种办法往往适用于对一件案件进行思辩性的透视报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建采写的《泰山作证》,揭示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的腐败过程,写出了每一部的问题,缺少监督,干部选拔标准等方面大缺失。 3、表现主题的习作技巧 卖关子是评书的收尾技巧,通讯如何将关于卖得巧? 悬念的设置: (1)明知故问式:例如在《微山铲除“南霸天”》之“二地主崇拜张子强”篇的收尾处,在写了“没上过几年学的他(李杰)床头摆放着的书是《世纪大盗张子强》,但张子强已被司法机关正法,李杰还能横行多久?” (2)放大迷团式:将一个疑问层层分析、充分放大,以求让读者欲罢不能。例如在《测谎仪测出的罪恶》之“中毒事件险以爱心故事结束”篇的收尾处,写了省卫生局防疫站检测出“毒鼠强”后,接连提出几个疑问:“是误食还是有人投毒?如果是误食,剂量之大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是投毒,门锁、院墙均未发现异常痕迹,投毒者又是何人?” (3)欲说还休式:话留半句,明知是谁,而不要说破,将这一悬念留作下回开篇。在《测谎仪测出的罪恶》之“儿媳低下羞愧的头”篇的收尾处,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的:“面对公安人员急切的目光,陈老汉的儿子幽幽叹了一口气,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 需要指出的是,通讯的高潮不一定是渐进的,有时候一开头就是高潮,有时候高潮出现在最后。 突出主线,穿插得度。 穿插材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往往我们表达自己倾向性的时候,把材料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倾向性就出来了。在《企业为28具死魂灵养老》的文章开始,为了表达对这种行为的愤怒,一开始就活用材料—— 寻找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 明朝有个叫李笠翁的戏曲理论家,在《闲情偶记》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说南方周末记者迟宇宙《青州大火狂夺38命》的开头。那个开头比我文章的开头写得生动:他们死了,有的人半窝着,有的人手臂向前,有的人满嘴黑烟,他们挣扎着、圈曲着…… 文章是我们共同采访的,开头的表现手法不同,我认为他的开头很好,但我不能那样写,因为现场我们都没有看到,他奇局夺目,我冷静客观。因为,我们是在写新闻。 虽然有这样的观点,但是,用比兴等手法描绘一个特定场面,渲染气氛,引入报道的手法还是值得借鉴的。开头可以是细节、悬念、对话甚至是典故。我写一个心肺移手术的开头是这样写典故的,那篇文章的标题叫《目击心肺大挪移》: 酒,推杯换盏,不知喝了多少,来自鲁国的公扈和来自赵国的齐婴都醉了。 刀,闪着寒光,空气里弥漫的药酒气息让扁鹊兴奋。他操起刀,开始为二人换心。 神药没有给他们的刀口留下任何疤痕。 三日后,齐婴醒来,前向鲁国,公扈醒来,向赵国齐婴家走去…… 二千多年前,《列子·汤问》里的这则神话故事,让扁鹊声名鹊起,从此成为外科医生们神往的角色。 神话固不足信,但其中富有的科学精神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被现代医学一次次变成现实。 极限就这样一再突破。 李延亮,这位来自广饶县的普通农民在经历了彻底的更换心肺后已经健康地生活了51天,兴奋的他不时地唱段京剧,抑扬顿挫、中气十足。 关于结尾,鲁迅说过:“我们需要的,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的脉搏、思想和热情” 结尾的方法:画龙点睛、余音缭绕、首尾呼应。 举《青州大火狂夺38命》的结尾—— 我们的采访不时被楼上探出的人头呵斥声打断:“记者要凭良心,要讲真话……” 在宿舍楼二楼许爱荣老人家中,坐满一屋子赶来安慰的亲戚、老同事。许大妈喃喃自语:“给多少钱也买不来活蹦乱跳的闺女啊!这日子可怎么过……” 任何劝慰的言语都已成了多余,老同事们只有紧紧攥住她的双手,不住地叹气、点头又摇头。亲戚们谁也不说话,把头深深埋进双膝间。只有周艳萍的小孩在不停摆弄着手中的画笔问姥姥: “妈妈怎么还不下班?” “孩子,妈妈调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你要听话。” “妈妈怎么还不下班?” “妈妈杀完最后一车鸡就会回来。” “妈妈怎么还不下班?” “孩子,也许妈妈永远也回不来了。” “姥姥臭,臭姥姥……”小家伙摇头晃脑嗔怒起来。他怎么也搞不明白,自己的乖巧为什么换不来大人的一丝欢笑。 雨,敲打着窗,滴答滴答撞击着每个人的心。 走出门,已是寒意逼人。 雨越下越大…… 通讯写作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留有余地,有的时候有模糊的语言反而是更准确的 2、注意取证 3、保证证人的利益。 4、杜绝合理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