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入中推进新闻事件的发展
2006-08-16 21:29:42
|
|
|
|
家住兖州的三位大学生兄弟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毅然提出愿为企业无偿工作五年甚至十年,以换取所迫在眉睫的医疗费。1999年9月8日,该消息经《生活日报》披露后,三学子“典身”的孝行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之后,《生活日报》一路追踪,相继发表了《“典身”引起师生共鸣》、《首位有心人来了》、《邓亚萍公司欲签心灵之约》、《谢谢您,家乡人》、《京鲁两地专家各抒己见:“典身”符合市场规则》、《“典身”救母情动四海》等消息,并在特别报道版推出长篇特稿,详细报道了大学生三兄弟的成长经历和发生在"典身"前后的感人故事。这些报道,随着数十家报刊的转载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积极参与,终于促成了三学子于当年12月25日与西安汉江药业有限公司的成功签约。企业愿预支工资买断在校大学生的未来若干年,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三学子欲“典身”救母》的消息有幸获该年度大众日报社新闻奖一等奖。有谁能想到,这一获奖新闻的线索竟是偶然间"吃"出来的。那是1999年9 月7日的中午,我和新闻界的一位朋友一同吃午饭,闲谈中他告诉我从北京听到的这条消息:三兄弟中,老大在北京人民大学读研究生,老二刚刚考上泰安农业大学,老三是山东大学的大二学生。一个月前,他们的母亲因病正在北京抢救,全家人为此买掉了老家的房子仍不够医疗费。急需用钱之际,三兄弟无奈决定预支自己的未来。 直到今天,我都感激朋友的馈珠之谊。 他不但慷慨赠“料”,还告诉我一家有影响的杂志为这篇重头稿预备了千字千元的稿约,条件是必须绝对独家。他一拍我肩膀,说:“写个特稿,别炒新闻了。”这是全新意义上的“典身”之举,三兄弟推陈出新的孝的思想刹那间点燃了我激情的火把。只是,此独家非我独家,这新闻做连续报道张力十足。我决定立马把它搞到报纸上追踪追踪。 跑到山大,顺利地采访完老三尹训东,独缺他们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尹训东告知:照片在二哥训宁处。泰安距济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为了我的新闻更具视觉冲击力,我恳请训东速约训宁携照片往报社赶,紧接着,我又与远在北京的老大训国取得了电话联系,征求意见,他完全同意并感谢家乡媒体的积极参与。 当天下午5:30左右,尹训宁急匆匆赶来,我悄悄地记下了他说过的话:“市场经济也是人情社会,儿是娘的心头肉,母亲有病儿心疼。谁能相信我们……”我决定从今天发生的事实切入,用这句话刹尾。就这样,一个多月前的“旧事”找到了最新、最鲜活的的新闻由头! 稿件被编辑部推上了次日的头版头条。见报后,我主动出击,先后采访了山大的部分师生、报道了社会反馈。为了使这一新闻更具思辩性,又专程赶到北京实地采访,请在京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谈了各自的看法。这些消息经《羊城晚报》转载后,引起了广州市人事局长的注意,南方人才市场愿为三个“人才毛坯”找积极“婆家”,各地与三学子联系的电话不断。 需要反思的是,自身学养的不足和极不成熟的新闻理念给该消息的见报追踪稿留下了许多遗憾。毫无疑问,新闻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外,是能够干预生活的。但如何干预,干预的“度”如何把握成为困扰此次新闻实践的一个难点。在此,愿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诸师。 我个人认为:为了让那些能够更好地倡导社会新风尚的新闻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记者在完成报道事实的同时,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介入推进若干新闻事实凸现、发展的。我姑且极不准确地将之暂称为“介入性的实践新闻”。这种先前报道和报道后的连续反映所构成的新闻事实间的中介作用,可以使原报道的新闻主体产生延绵的新的事实。由于记者的积极、介入性的实践,不仅强化了原有的新闻主体,而且拓展、衍生出新的子体。在这里,记者不能也没有制造事实,只是通过实践、介入,使原新闻主体更丰满、充实,直至产生新的飞跃,使主体的演变由一至二至三到整体的完成,但它又不同于新闻策划。 三学子“典身”救母最终成功签约的例子证明,在这种新闻事实连续演变过程中,记者没有制造、夸大三学子的母子间感情,没有制造、夸大同情和支持,但同情和支持的确又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只是,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许多新闻事实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更大范围的同情和支持。记者只不过是抓住线索顺势引爆了这样一次情感的拥戴,并用最快捷、有效的“导电”递质(介入性的实践新闻)迅速向社会予以传递。在这里,记者不再是被动地落在新闻事实后面追逐,而是前瞻性的推动新闻事实的发展。至此,传统的报道模式被突破。 需要说明的是,新闻记者的这种介入、实践必须遵循“有限主权”的原则,不能导演甚至是控制某些“子体的变异”。例如,最早提出欲签心灵之约的伟民邓亚萍公司,由于种种难以向公众说明的内部原因,最终放弃了他的承诺。对这种放弃进行如实的解释性报道不但会给一个曾经“示过爱”的企业带来一定不必要的消极影响,还会给读者造成媒体在向人家施压的感觉,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则又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签约自愿,记者只有保持中立不越位。如此,整个报道链条就存在了残缺的断环。有时候,这种难以弥合的断环甚至直接影响到其它新闻事实的出现。 好在结局还算完美,如何在推动这种结局的过程中将报道尽可能做得完美,尚需自己在更多的采写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高。
|
|
编辑:
lh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