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众网
张玉升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杨阡 简介
1962年出生于天津,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94年来到深圳,现为自由艺术家、深圳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市胖鸟剧团艺术总监、深圳市蛇口社区基金会创会理事。
作品曾获两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创作与翻译的剧本有:《故意伤害》《浮生自语》《画须添龙》《每年一次拥有你》《我闻如是》《宇宙之眼》《曼陀罗》《茉莉战争》《香槟与蚝的浪漫史》《狐说/2017》以及《相逢尴尬时》等。
“生命的高贵不仅因为抗拒死亡的命运,也因为接受和承认死亡的伟大力量,这力量来自宇宙。她每一次的呼和吸都是创生,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所以出生、飞、入梦,化为宇宙的一部分,安住在下一次的转化中,不必恐惧……”
这是2012年在深圳上演的科幻剧《曼陀罗》中“地球人”的最后一段台词,这段台词打动了很多观众,它的撰写人正是这出戏的编剧:杨阡。
杨阡告诉我,《曼陀罗》这场戏特别契合深圳的城市精神。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你只有试错、只有勇敢地接受错误,你才可能获得新生的机会,这是深圳特别核心的一种价值观……”
时针回拨26年,1994年,杨阡来到深圳时,心怀一个梦想,就是想做一个中国最好的地域性剧团,通过戏剧,讲述一座城市独特的故事、表达一座城市特有的精神。
杨阡其人,长得胖胖的,剧团名称也因他而起,叫胖鸟剧团,作为胖鸟剧团的艺术总监,作为深圳市2017年戏剧邀请展的艺术总监,在邀请展海报上,他如是说:
在深圳买房子难,因为房子很多但好房子太贵。比这件事还难的是看戏。因为现在中国的每个大城市看戏都贵,可真正的好戏并不多。举办这次邀请展的目的,就一个标准:要看好戏。在此基础上,建立深圳作为中国一线城市应该有的都市文化交流平台。
戏剧是一个城市文明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听完杨阡分享胖鸟剧团多年来演出的几部戏,我当场跟他约定,以后凡是胖鸟剧团出品的新剧,一定到场观赏。
1.《曼陀罗》:批评成功学,尊严过一生
上文提到的《曼陀罗》是一部科幻戏,讲述的是“最后一个地球人之死”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地球被外星生命进犯,他们杀死人类然后占据人类的细胞繁殖自己。人类为了延续物种选择了一批冬眠者送入太空。六百多年以后,最后一个冬眠的地球人返回地球,希望为人类找到重新在地球上繁衍生存的机会。
他发现外星生命和他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永远活着,是“永生者”。他自愿要求变成一个“永生者”,但这要他首先放弃自己的生命,死后才能转化……他死后的大脑被发射进外太空,而他的身体被埋在地球上。
在宇宙的深处,一个更发达的宇宙智能遇到了这个漂流的大脑并根据它携带的信息复原出了地球人。这个再生的地球人拥有了比从前大得多的能力……他选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太阳系,报复那个曾经让他倍感屈辱的世界,但是他最终发觉这对宇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事……
在这部戏里,杨阡提出一个宏大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作为地球的公民,我们有什么义务?对宇宙,我们是谁?宇宙创造了我们为什么?
“人类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抗拒死亡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接受死亡带来的转化,接受死亡的命运,其实也是一种尊严、甚至是一种荣誉”,杨阡分享说,这出戏上演后,带给观众们一个非常大的启发,深圳这个城市特有的精神,正是体现于斯——
“如果你不敢于试错、不敢付出错误,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是一种致命的代价,你其实获得不了新知。”
杨阡由此感慨:这不正是深圳特别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吗?!
之所以取名“曼陀罗”,杨阡在剧中给出了两个含义中的一个:“曼陀罗”是一种花,有麻醉作用。
至于另一个含义,他在演出后的阐释文章里如是说——了解佛教或印度教的观众一定会想到“冥想时脑中出现的观想对象”这个概念,它经常以一个圆形的图案符号来表示。
杨阡告诉我,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戏,让观众既能熏熏然陶醉在宇宙的缥缈里,也能从中得到一次窥视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机会。
“我们每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一生?即便一个人的一生是所谓失败的,他也有自己特有的尊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对所谓的成功学是有一个批评,当下的中国教育氛围都在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没必要这么势利……”
人且如此,城市亦是。
“这应该是一次开放的观剧尝试,许多观众看完后跟我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有些让我振聋发聩,有些让我怦然心动……”杨阡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如此总结。
2、《2009 神农计划》:反讽的结石 反讽的剧情
分享完《曼陀罗》,再跟大家分享胖鸟剧团在2009年演出的另一出戏。
2008年,国内发生“毒奶粉”事件,众多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目睹受害孩子和家长们的痛苦,深圳胖鸟剧团的成员们义愤填膺,气愤之余,大家商量,“我们能不能做个作品宣泄一下……”
说做就做,立刻行动。说起来,胖鸟剧团的成员大都不是戏剧专职人员,多年来一直践行“越界表演”理念,剧团成员有学者、诗人、音乐家、舞者、戏剧人、画家以及建筑师等。
杨阡先是给出一个故事的梗概,迅速激起剧团成员们的创作热情,很快,一出名为《FBI:2009 神农计划》的公益戏剧出现在舞台上——
戏剧从大家熟悉的古代神话故事“神农尝百草”入手,在原来的故事里,“神农”发明农业之后,又跋山涉水、遍尝百草,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最终沉淀出一部《神农本草经》,“神农”被后人封为“药神”、开创了中医药……
杨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演绎,改变了“神农”去尝百草的初衷,“我认为他不是为了发明中医药,而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粮食最终不够吃该怎么办的一个终极性困境……”
巧思涌出,脑洞大开,好戏上演。
崭新的戏剧情节是这样的:早在“神农”那个时代,地球上就已经存在一些特殊的人类(如“神农”和他的神秘弟子),他们不用吃东西就可以安然生活,但平时混居在人类中间,轻易没有办法把他们区分出来……
该如何辨别呢?
“三聚氰胺”就此出场,凡是喝过“三鹿奶粉”长结石的人,就是那些不吃东西就可以活下来的人……
你想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是不吃不喝就能活的人吗?请喝“三鹿奶粉”……
“如果你喝了三鹿奶粉长出结石,那恭喜你,你是特殊的人,可以不靠吃喝活着;如果喝了三鹿奶粉不长结石,那没关系,你继续喝去吧……”
反讽的剧情,反讽的结石。
凡是看过这部戏的人,无不印象深刻、拍手叫好。
杨阡说,正是由这一出戏,一举奠定了胖鸟剧团的艺术风格,那就是玩黑色幽默,不玩控诉。
3、《相逢尴尬时》:60年代一代人的精神自传
连续分享完两部杨阡编剧的戏剧之后,有必要回溯一下杨阡的艺术之路。
说起来,杨阡跟我们是正儿八经的同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杨阡先是进入一家杂志做记者,但好景不长,杂志后来因故停刊。
杨阡就此“下岗”,那是在1987年,“我和杂志社的那些同事可能是那个年代最早下岗的知识分子”,回忆当年,杨阡颇有一番感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是抱着“振兴中华”的集体目标而读书,毕业之后包分配,“体制”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一种确认方式,“下岗就像是被国家遗弃了一样,没有了工作,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纵使难以接受,奈何也得承受。
下岗后的杨阡,在北京帽儿胡同口开了一家花店,花店起了一个特别洋气的名字,叫“勿忘我鲜花店”,花店装饰得很是别致,门口有花坛、墙上有镜子。
“杨记者”变身“杨卖花”。
卖花之余,写写小说,拿给好友、作家张抗抗看,张抗抗点评说,故事写得挺好,人物对话有点差,建议多看话剧、听听人物是怎样对话的……
于是去看话剧,看了一出北京人艺的经典名剧《哗变》,看得杨阡如灵魂出窍一般、大彻大悟。
第一个剧本《故意伤害》,就此出笼,巧合的是,剧本一出来,被导演吴晓江看中,首演在当时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国家话剧院前身),后来连续演了40多场,堪称为当年的中国先锋话剧树立了某种标杆……
“这个起点实在太高了,第一个剧本就被国家话剧院相中”,杨阡笑称,他再问张抗抗,这个水平回过头再继续写小说,可还行?
张抗抗回复,干脆别写小说了,写小说的人太多了,能写好剧本的还真不多,你就继续写剧本去吧。
“杨卖花”再变“杨编剧”。
中央实验话剧院有意让其做职业编剧,面对再次进入体制内的机会,杨阡选择了放弃。
一路南下,来到深圳。
……
胖鸟剧团在2017年推出的《相逢尴尬时》,一个晚上,一个舞台,六个故事,浓缩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浓缩了一个民族变化最为剧烈的四十年。
六个故事开始之前,杨阡在剧中都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带着观众把两个天津人从北到南、又由南向北的漂泊人生和他们一生的爱恨情仇,里里外外琢磨个透。
半百人生,全部入戏。于杨阡来说,这出戏与其说像是他自己的个人自传,更像是1960年代一代人的精神自传。
有剧评指出:“编剧显然是很有雄心的,他硬是让共和国40年的历史在这个舞台上神奇地上演了。而且,这段历史的每一个关节点都被他注意到并做了自己的思考和处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拐点总是能如此巧妙地发生关联,这不是单纯的戏剧式的巧合,而是一代人对历史和命运的承担和思考。”
4、《香槟与蚝的浪漫史》:不要让我们共同拥有的,变成我们共同失去的
时间来到2015年,胖鸟剧团又做了一部戏,叫《香槟与蚝的浪漫史》,这部戏是跟法国香槟区的艾维吉尔舞团合作的。
之所以做这部戏,源自杨阡和朋友去到法国香槟地区一个有400年历史的酒窖,见到酒窖的现任传承人,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小伙子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他给杨阡等人播放了一个类似酒品广告的片子,这个片子让中国人看着会觉得格外眼熟亲切。
片子从头到尾讲述的是,中国普洱茶一整套的制作过程,从原料采选,到杀青揉晒,再到蒸压成型……片子结尾告诉观众,“我们这里的香槟酒,跟普洱茶是一样的工艺流程。”
在法国看到这样的片子,是不是很意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受此启发,杨阡决定构思一部香槟酒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戏剧。
“当时我们在法国就想,香槟酒开始于17世纪中叶,还来自一个偶然事件,而我们深圳的‘沙井蚝’,那可是从北宋的时候就有了啊!”
深圳沙井,有着“千年蚝乡”的美誉,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失去生计的盐户利用瓦片、石头开创了最早的人工养蚝方法,绵延千年,直到今天。
在杨阡看来,在“沙井蚝”身上,可以讲透中国的环境史、中国的移民史、中国的农耕史以及中国的开发岭南史……“相比香槟酒代表法国,沙井蚝更能代表中国的文化!”
但遗憾的是,等杨阡回到国内、回到深圳,去实地探访“沙井蚝”的现状时,真实的境况让人唏嘘,本应作为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沙井蚝”,已是物是人非,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沙井已经早已不再适合养殖“沙井蚝”,沙井的蚝民们早已选择异地养殖。目前市面上打着“沙井蚝”商标的蚝,已全部是来自两广其他地方养殖的蚝。
“在沙井、在深圳,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沙井蚝养殖产业,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眼前”,杨阡感慨之余,徒唤奈何:“我们能否不让我们共同拥有的,变成我们共同失去的?”
于是,便有了这部《香槟与蚝的浪漫史》,通过讲述一艘法国船只在南中国海一个小岛附近沉没的传奇故事,引出中法两国独特的物产在历史的迷雾中,走过交相生辉而又尴尬异常的迥异命运……
由此进一步展开,杨阡感叹,“深圳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国际大都市的,深圳之所以有今天,是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生活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以及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默默贡献、甚至做出了很多的牺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观望深圳的现在和未来,“深圳呈现给世人的,也不应该只是傲人的经济成就,深圳可不可能变成一个更有品位、更有追求的城市?”
在一篇主题为“人类之爱在深圳”的文章中,杨阡感性地写道:
“我不是一个人类学家,但我爱上了一个人类学家,因为她不远万里来到一个她完全不了解的国度,而且最后竟留了下来。在一个经济最发达、人均GDP最高的城市里,帮助刚来到这座城市的低收入移民的下一代,学会怎样使用免费的文化设施,让他们也爱上这个城市,因为它的慷慨;让他们也能在这里扎根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公民,因为它的多元;这座城市的名字叫:深圳。”
杨阡文中的“她”,叫马立安,没错,就是《深圳的脚步》第7期的受访人,一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博士,1995年来到深圳,后来嫁给了杨阡,用她的话说,“来深圳,是为了研究;留下来,是因为爱情”。
相信看过马立安那期访谈的朋友会有印象,马立安把杨阡比喻成“一只从天津移到深圳来的小鸡,还是一只回不去的小鸡”,这对神仙眷侣,在深圳不买房不买车、不生孩子,一直租房住,一直过着极简的生活……
两人除了拥有艺术家的身份之外,还都是社会活动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前后,杨阡和马立安,还有深圳的一帮规划建筑界人士、艺术家、社会研究学者等,共同发起“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为深圳特区里仅存的一个具有500年历史的湖贝古村的保护与改造,持续地研讨建言、出谋划策。
在参观湖贝古村之后,全国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曾感言:“湖贝村是深圳的缩影,这个缩影可以给后辈留下乡愁的重要依据。哪儿来的乡?哪儿来的愁?留下来了,就有乡又有愁,然后可以告诉下一代,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诚哉斯言,留住乡愁。
杨阡和马立安,结缘深圳、情定深圳,深圳是他们共同的幸运之所;
深圳,拥有杨阡和马立安这样的移民、这样的守护者,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
责任编辑: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