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新闻1 -> IT新闻 

 

信息产业部发布2002年软件业发展公报(附全文)

2003-05-21 11:45:27 硅谷动力

   

    日前,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发布了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公报。公报共分三部分,一是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二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三是我国软件产业展望。

  公报说,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全国软件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共4700家,从业人员59万人。全行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1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6.5%,出口创汇15亿美元,增长100%。各种经济类型的软件企业并存,但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共4056家,企业数和软件收入主要集中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仍是软件业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9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4%。东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差异显著,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六个省市的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总和占全国的74%。软件产业产品结构不断变化,工具(平台)软件和中间件软件此消彼长。国产软件市场份额有所扩大,软件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万人,比2001年增长一倍。

  公报指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我国软件产业增长较快,但整体规模不大,2002年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美国和西欧分别占据40%和31%的份额,而中国软件业在其中只占2%的份额。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率高达97%,而我国目前仅1/3左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软件人才短缺和缺乏核心技术仍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产品。三是国内软件企业出口能力很弱,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缺乏较强的项目分析和设计经验,对国际市场信息、先进软件的设计、开发方式缺乏了解,对软件开发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缺乏严格的质量认证和规范化管理,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公报对我国软件产业进行了展望,认为以国务院5号、47号文件为契机,我国软件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第一,软件产业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届时我国软件产业将占国际软件市场的3%左右。第二,国内软件市场需求将得到有效扩大。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金融、电信、财政、税务、外贸等行业、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得到实施和深化,将产生相当大的软件市场需求,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第三,“走出去战略”将有新突破。国家将鼓励软件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扩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外汇管理部门取消了对中资企业设立外汇账户的限制;国家将在全国建立数个软件出口基地,对于基地内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一系列的有利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更多的软件企业走出国门。第四,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将继续加强,国家将把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作为发展软件产业的重点。

  公报表示,在国家各项有利政策措施的推出和实施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将开创新的局面。预计2003年我国软件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产业整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软件企业的规模结构和人才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国内软件的出口形势也将会更加乐观。

附: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公报(全文)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

  2002年,我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我国软件产业统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共4700家,从业人员59万人。全行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1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6.5%,出口创汇15亿美元,增长100%。

一、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全国软件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我国软件产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了稳定增长期。近年软件市场的迅速成长,培育了广阔的增长空间。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产业的队伍迅速壮大,实力强的软件企业增多。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有4700家,比2001年多1270家。其中,占23%的软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有1100家,比2001年增加398家。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68家,占全部软件企业的8%,比2001年增加168家。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214家,占全部软件企业的4.5%,比2001年增加117家。二是软件产业的收入规模增长迅速。全国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共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6.5%,高出去年增幅12.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660.5亿元,增长28%,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服务收入439.5亿元,增长87.3%。

2.各种经济类型的软件企业并存,但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

  2002年内资企业共4056家,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905亿元,占全国的82.3%。企业数和软件收入主要集中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2525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53.7%,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537亿元,占全国的48.8%;股份有限公司353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7.5%,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215.6亿元,占全国的19.6%;私营企业870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18.51%,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84.7亿元,占全国的7.7%。

  三资企业仍是软件业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2002年软件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9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4%,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4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55家,占全国软件企业总数的9.7%,完成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155.2亿元。

3.东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差异显著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同样影响到软件业,造成软件产业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从2002年全国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的分布来看,软件业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少数几个省市的带动。东部十一省市(辽、吉、黑、京、津、粤、沪、江、浙、闽、鲁)的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共完成880亿元,占全国的80%。其中比较发达的省市主要有: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这六个省市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占全国的比例依次为:20%、17%、12%、10%、9%、6%,它们的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总和占全国的74%。中西部地区从整体上来看,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低。

4.软件产业产品结构不断变化,工具(平台)软件和中间件软件此消彼长

  从产品结构看,与2001年相比,软件市场产品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应用软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具(平台)软件在市场中的份额则逐渐下降,中间件软件的份额不断上升。2002年,我国软件市场中,工具(平台)软件的份额已下降至28.9%,比上一年下降1.1个百分点;中间件软件则增长至6.6%,提高了2.9个百分点,应用软件的比重为64.5%。

  应用软件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份额,反映了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在ERP、CRM等领域发展迅速的同时,与用户业务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包括协作、商业智能、Linux应用、移动应用以及其他企业级应用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管理软件产品仍然是企业和用户关注的焦点。在工具(平台)软件市场上,Linux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盈利模式已经形成,并进入到企业级应用,特别是在服务器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5.国产软件市场份额有所扩大

  伴随着各级政府及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软件市场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外品牌软件在系统软件市场占据垄断地位。2002年,国外品牌在系统软件市场上所占份额为95.3%。微软在桌面和PC服务器高端操作系统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在高端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管理软件市场国外品牌占主导。

  国内品牌软件的领域主要是中间件软件市场和应用软件市场。在中间件软件市场,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势均力敌。国内企业拥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在于网络安全软件市场。尽管国外品牌在企业级网络安全产品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先机,但国内的东软、天融信、瑞星等民族品牌软件企业也已先后推出了企业级防杀毒软件或高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产品。在应用软件市场方面,国内品牌则占据着较大优势,尤其在管理软件市场上,用友、神州数码、东软金算盘、博科、TurboCRM等国内品牌基本上占领了管理软件的大部分市场。

6.软件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万人,比2001年增长一倍。软件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软件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的比重较大。2002年软件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共43208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本科生共19615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3%;大专生共9943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

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软件产业增长较快,但整体规模不大

  我国软件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连续8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近两年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我国软件产品市场正由导入期走向成长期,由于内需的不断拉动,未来几年软件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从我国软件业在全球软件市场所处的位置看,其整体规模还很小。据CSIA统计,2002年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美国和西欧分别占据40%和31%的份额,而中国软件业在其中只占2%的份额。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率高达97%,而我国目前仅1/3左右。

2.企业规模偏小、软件人才短缺和缺乏核心技术仍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规模偏小、软件人才短缺和缺乏核心技术多年来一直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一直存在着软件企业的规模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2002年我国拥有软件研发人员15.7万人,分布在4700家各类软件公司。其中,50人以下的企业占67%左右,50人至200人的占26%左右,10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则非常少。国内软件人才的不合理结构,也是造成国产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从软件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的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产品。

3.国内软件企业出口能力很弱

  随着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壮大,国内软件企业也在开始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但由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同时又缺乏较强的项目分析和设计经验,对国际市场信息、先进软件的设计、开发方式缺乏了解,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软件开发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缺乏严格的质量认证和规范化管理,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些都构成了软件出口的重要障碍。

三、我国软件产业展望

  以国务院5号、47号文件为契机,我国软件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2003年,我国软件业将面临更加有利的新形势。

  第一,软件产业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提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届时我国软件产业将占国际软件市场的3%左右。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第二,国内软件市场需求将得到有效扩大。2003年,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实施和深化,金融、电信、财政、税务、外贸等行业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将加快,个人上网用户数量和企业、各级政府部门上网的数量将不断增长,这将进一步扩大对于系统软件、网络安全软件、支撑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等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也将扩大软件市场需求。2000年底教育部开始实施“校校通”计划,并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3年将是该工程快速进展的一年,因此必将产生对教育软件市场的更大需求。另外,“数字奥运”建设专项的逐步开展和实施,也会产生相当大的软件市场需求,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第三,“走出去战略”将有新突破。国家将鼓励软件企业通过劳务输出、系统工程承包、开拓国际应用服务市场等多种方式,增强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外汇管理部门已经取消了对中资企业设立外汇账户的限制;国家将在全国建立数个软件出口基地,对于基地内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一系列的有利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更多的软件企业走出国门。

  第四,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将继续加强。国家将把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作为发展软件产业的重点,具体措施包括:示范性软件学院到2005年共培养20万人左右的新型软件工程师;建设软件技术学院,5年内共培养30万名软件“蓝领”;推进软件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放开软件教育的社会化培训等等。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在软件技术产权交易,拓宽软件企业投融资渠道,培养大型骨干企业,保护软件知识产权,软件市场的反垄断、反倾销、反盗版等方面也都在积极研究和推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总之,在国家各项有利政策措施的推出和实施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将开创新的局面。预计2003年我国软件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产业整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软件企业的规模结构和人才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国内软件的出口形势也将会更加乐观。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