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新闻1 -> IT新闻 

 

中国电信布局下一代网战略 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2004-01-18 11:26:59 通信信息报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竞争基本格局的形成,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作为传统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亟待寻求一条增加业务收入、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场空间的发展之路,开发出新的生存空间,而下一代网的出现和发展恰好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中国电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向下一代电信网演进,努力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电信网络服务和业务服务。
 
  NGN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提供了技术转型和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及再次创业振兴的希望。2003年,中国电信完成了在四个城市采用软交换系统的下一代交换网实验工程的技术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业务试验阶段。这为将来中国电信网全面实施战略转型积累了实际网络经验,并从观念上、技术上、业务上和人员培训上做好初步准备工作。


  在通信手段日益普及,用户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互联网与电信运营业的融合趋势正逐渐明显,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电信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融合已成为主流。从技术上说,未来几年里融合语音、数据和视频应用的数据网络技术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网络技术。也就是说,IP作为一个平台是可以统一的,但是在此平台之上,应该是多种协议、多种标准共存的,实际上就是在一个IP网上拥有多个业务网,也就是所谓“网中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用户需求组建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移动电话用户数从去年开始就已经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也刚刚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宽带接入用户猛增;互联网业务量取代语音成为主流;移动长途和固定长途相当,IP电话超过了固定加移动的通话量;用移动电话上网的用户占22%,用PC上网的占45%,移动电话将成为主要的上网工具,预计2004年使用移动终端包括手机上网的用户数会超过使用PC上网的用户数量。这说明电信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加速并不断走向深入。


  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指出,三网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扩展,从体系结构、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对传统的电信网发起了“冲击”。的确,在通信手段日益普及,用户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当前,互联网以其与用户大范围的互动和广泛快捷的传播特性赢得了电信运营企业越来越多的青睐,双方的合作正日益紧密。2003年,以中国电信互联星空为代表的电信增值服务平台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辐射千家万户、快速通达全球的承载网络,综合性、多样化的业务开发平台,需求旺盛的庞大用户群,运转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收费渠道。与此同时,广大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充分发挥其靠近市场开拓创新的优势,不断推出新的应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不仅盘活了电信运营企业网络设施和用户存量资源,而且进一步激发了用户需求,开发了增量市场,对繁荣我国互联网业务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电信运营企业、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为支撑,广大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科研机构齐参与,协调有序、合作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在日益壮大。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问题,电信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承载网是电信网,但电信网并不是专门为互联网设计的,这就导致了在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电信业被互联网带入了RHK怪圈:带宽增长快于业务量增长,业务量增长快于成本增长,而成本增长又快于收入增长速率。这使得固网运营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在不断寻找新业务增长点的同时,传统电信网向融合的下一代网进行战略转型就成为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摆脱目前困难的必然选择。


  NGN技术的出现为RHK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应对广大客户多层面、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如何满足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的需求将成为运营商发展未来网络的重点。


  专家指出,NGN是能够提供各种业务综合、开放的网络,包括宏观范畴的公用或专用VPN业务、固定业务、移动业务和从业务特性划分的单一媒体或多媒体业务、固定比特率或可变比特率业务、实时或非实时业务、单播或组播业务等。


  在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信网络及运营模式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统一网络架构将逐步向核心网和接入网相对分离、业务与网络相对分离的方向演变。由于NGN的分组化、开放式、高带宽、多种媒体流统一承载等特性,使NGN能够和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娱乐、休闲、自动控制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新的工作、生活方式。这必将催生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ESP(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电信虚拟服务运营商、转售业务提供商等形形色色的增值服务商的出现。毕竟,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开发新业务,以多网融合为出发点提供灵活的用户接入和业务分发,才将是真正的未来网络所向。


  NGN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提供了技术转型和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及再次创业振兴的希望。其中,NGN中的多媒体业务将是各大运营商的利润增长点。NGN通过高性能的软交换设备把分散在各地的传统交换收缩到一起;通过媒体网关顺利地实现了数据网络与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互通;通过灵活的多媒体业务平台拓展新业务,同时也很好地继承了原有的基本业务和智能网业务。业内人士认为,下一代网络(NGN)包含了电信网络各个层面的新技术,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布局下一代网络(NGN)将进一步顺应用户需求的发展,增强运营商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适应市场发展、实现网络的增值。


  作为传统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亟待寻求一种增加业务收入、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场空间的发展之路,开发出新的生存空间。所以,布局下一代网就成为中国电信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作为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主营的固话业务正遭受移动和IP业务的巨大分流威胁:长途和国际通信的大量业务量被IP分流,在本地网则大量业务量被移动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电信急需寻找降低网络成本,增加业务收入,开发新业务的战略性新途径,下一代网的出现和发展恰好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指出,一百多年来,电信网的业务量一直是以电话业务量为主的,因而以电路交换网为中心的传统网络在支撑这种业务时是基本胜任的。然而,近几年来,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IP已经或即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为了有效支撑这种突发型的数据业务,需要新的下一代网络。


  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网络的融合,特别是网络边缘部分的融合正成为电信发展的大趋势。从话音和数据的融合(包括承载的融合到边缘设备的融合)到有线和无线的融合(包括核心网和边缘的融合、管理计费认证的融合乃至不同无线制式技术和标准的融合)、从传送网和各种业务网的融合(包括控制融合和设备融合)到最终实现三网的融合将成为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是市场开放和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和管制政策的变化正在使信息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为了降低成本、拓展业务、方便用户,多个独立业务网的融合和部分融合已难以避免,业务、终端乃至公司组织结构上的最终融合也同样不可避免。显然,以融合的下一代网为基本取向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的选择。


  韦乐平总工程师强调,中国电信对下一代网的理解并不仅仅限于简单的交换设备更新,也不是简单的几个工程而已,而是有更长远的战略性认识。从体系结构上必须是开放的分布式架构,从业务上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网络上必须能覆盖从核心到边缘,从有线到无线,从应用环境上必须是多厂家环境,需要实现互操作性。简言之,下一代网将必须是端到端演进和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的技术改进更新,这将是中国电信未来10-15年的主要战略转型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对电信运营商来说,要发展下一代网络,首先必须考虑商业驱动力、业务驱动力,注重最终用户的需求。在这个走向开放的时代,最终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运营商也不应该选用垂直的、单一的设备供应商,而应该根据特定用户的需求,通过组合、捆绑各种技术提供差异性的服务。其次还应该借鉴国外电信公司的经验,建立面向市场的机制和良好的商业模式。否则,再好的技术也是很难成功的。


  对中国电信来说,下一代网络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伴随而来的将会是企业管理体制、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因此,当前电信运营商在进行NGN建网试验的同时,要抓紧时间进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组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为迎接NGN时代到来做好充分准备。■史剑
 


 

 编辑:余梁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