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利津县北宋镇农民刘维明投资1300元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打了口机井,由于井水丰沛,除了满足自己的责任田用水外,用剩余的水顺便把周围几户群众的责任田也灌溉了。那几户群众总觉得白白用人家井里的水过意不去,凑在一起一合计,按乡里统一浇地价格主动给刘维明送来230元“水费”。 此后又有几户农民步其后尘,仿而效之,专门打井卖水。一开始只是土法上马,打的井多是浅水机井,后来便有人请来县里的打井队打深水井,一家承担不了就几家联合。农民佟景茂等3人合伙筹资4300元,打了一眼33米深的大口径水井,收取水费,按股分红,成为全县第一口“股份井”,3人实实在在当上了“水老板”。 针对这个新生事物,利津县认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可以把“商品水”推向市场,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过去,许多果园、苗圃、防护林因浇不上水,大片苗木枯死。如果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开发出地下水资源,为这些苗木的成活提供水源保证,“商品水”也是“生态水”。因此,他们对这一新生事物及时予以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民打机井修水库开发“商品水”、“生态水”,很快在全县形成了“水市场”。 甘甜清澈的商品水灌进农田和果园,也把市场意识牢牢地“灌”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许多个体大户纷纷盯上了有偿“商品水”这块“肥肉”,开始有意识地投资经营。陈庄镇新韩六村刘学正等10户农民联合投资30万元,开发出6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专门卖水。他们算了一笔账,长年供应周边稻田用水,每年可收取水费3万元;向本村群众和附近一处商贸城提供自来水年收入可达4万元;用300亩水面养鱼每年可收入4·5万元。不足3年就可全部收回投资,真可谓一年投资多年受益。以往村里500亩稻田由于黄河时常断流,连年歉收,群众种稻积极性日渐消退,撂荒现象时有发生,自从开挖了这水库,生产有了保障,仅此一项可为本村群众增加纯收入35万元。 继刘学正等人之后,农村群众的投资水利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商品水”、“生态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市场。陈庄镇治河四村韩延民干脆贷款60万元,在荒碱地上建起一处库容为30万立方米的水库,同时淤出台田130亩,开发稻田300亩,每年光收取承包费和水费不下12万元。辛西村陈玉祥在开挖水库的同时,沿永馆路淤出房台550米长,卖给客户,收入9·2万元,再加上水费收入,两年内即可收回成本。目前仅陈庄镇就有7家个体大户开挖水库15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达402万元。这些星罗棋布的大小水库、虾池鱼塘镶嵌在阡陌之间,不仅把陈庄镇变成了鱼米之乡,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鸟类栖息,呈现出和谐的自然新景观。
编 后
农村亦可“经营”
看到利津“水市场”的火爆势头,让人不能不叹服市场的魔力,不能不信服“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投资”的至理名言。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但需求越大,产生的市场就越大。我们能否借鉴“经营城市”的理念,利用市场机制,把农村也“经营”起来,把农民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从利津县的做法看,“经营农村”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利津“水市场”的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本报记者 薛广乾 本报通讯员 张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