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新闻 >社会新闻

【民族团结看文山】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山样本

2020

/ 04/22
来源:

云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民族团结 杨婧瑶 摄

  坡芽村民族文化墙 杨婧瑶 摄

  石漠化 杨婧瑶 摄

  136年前,这里的各族群众英勇抗法,夺回失守的国土,书写了近代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光辉的一页,民族团结万岁的种子,在这里萌芽;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持续时间最长、发生战事最多的区域,这里经受住了艰巨考验,各族人民与参战将士一起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这是为了维护祖国利益而“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奉献精神;这里3.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面积就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在与石漠抗争的艰难岁月中,这里的各族儿女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干出了“敢叫石漠变绿洲”的惊天壮举,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438公里的边境线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1个世居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神相依,心手相连,在交融并蓄中形成“同守边关一家亲,共筑边疆一条心”“只有边疆稳定繁荣,才有祖国安宁昌盛”的强大共识,并将这种共同体意识转化成文山力量和文山智慧,奔跑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纪念馆 杨婧瑶 摄

  老山神炮荣誉墙 杨婧瑶 摄

  烈士陵园 杨婧瑶 摄

  用家国情怀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咚、咚、咚!”当中国“铜鼓之乡”苍凉雄浑的铜鼓声想起,人们仿佛又聆听到金戈铁马的战斗号角。

  1884年,苗族英雄项从周率领边疆各族群众英勇抗击法国侵略者,歼敌200多人,夺回了1000多平方公里失守的国土,书写了近代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光辉的一页。

  麻栗坡烈士陵园,承载着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历史。在西南边境发生的那场战争中壮烈牺牲的957名英雄长眠在这里,他们中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族儿女,也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支前参战民兵,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曲戍边卫国的壮歌。

  烈士陵园里年龄最大的烈士叫李远兴,39岁,麻栗坡人;最小的烈士叫农志金,16岁,富宁人,唯一的女烈士叫杨志琼,20岁,麻栗坡人……

  “放心吧妈妈,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这是壮族英雄王建川写给妈妈的日记,1984年在收复老山的战役中,年仅19岁的王建川为国捐躯,血染的日记成为生命的绝响。

  这片英雄之地,凝聚着“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内,红色故事刻于碑,感恩二字留于石,各民族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诗篇,画在了老寨小学的墙壁,不断激发各族人民守土固边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

  “老山精神万岁!”“麻栗坡人民万岁!”,这是文山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民族参战官兵团结奋战、共经磨难、共赴生死的呼喊!这是“民族团结万岁”思想在英雄土地上的血脉传承。它让文山各族儿女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家国的意义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守土固边不分你我,抗击侵略不分民族。在戍边卫国的历史中,文山各族同胞前赴后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绎成一个个民族团结万岁的英雄传奇。

  西畴 杨婧瑶 摄

  西畴扶贫标语 杨婧瑶 摄

  用奋斗实干诠释同心共筑中国梦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的西畴县,石漠化率高达七成以上,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深重的地区之一,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有99.9%是山区,岩溶面积竟占到了75.4%。特别是该县西南部,更是“草木被拔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的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

  面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困境,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懈怠、不抛弃、不放弃,当地汉、壮、苗、瑶、彝、蒙古6个民族用热血与汗水向自然抗争,用脊梁与激情向贫困宣战,谱写了一曲当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赞歌。

  事实上,从提炼出“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再到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文山州各族人民不忘初心、齐心协力,为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这一目标,以奋斗实干的决心和信心投入示范创建工作。

  2009年12月启动平远、老山片区跨行政区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2013年提出争创全国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至今,文山州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35亿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19个乡(镇)、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4个、整村推进新农村项目6072个村组、革命老区项目68个,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安置贫困人口14689人,扶贫安居房建设12264户,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99个村。

  通过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沿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麻栗坡县老寨村、富宁县山脚村等一批有亮点、有特色、可借鉴的示范村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夯实了民族团结基础,逐步实现了“兴边、富民、固边、睦邻”的目标,进一步增强了沿边各族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普者黑风景。 普者黑景区 供图

  普者黑一角 李亚芬 摄

  用交往交流交融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

  夜幕降临,篝火映红了人们的脸,在传说曾经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夜空中到处飘散着来客居民交接不断的欢声笑语。

  丘北县4A级普者黑景区仙人洞村,因《爸爸去哪儿》的录制名声大振,《春天的中国》《夏览中国》栏目拍摄直播而打响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实地选景拍摄,更大大提升了当地美誉和旅游品牌价值。

  仙人洞村打响旅游名片的另一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这里聚居着彝族(撒尼支系)群众196户980人,但是,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仙人洞村在组织开展彝族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和打鱼等民族大联欢活动时,经常邀请附近的苗族、壮族、瑶族等群众参加。周边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龙节”、瑶族“盘王节”等节庆活动,也邀请仙人洞村的群众参加。

  这只是文山州11个世居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缩影。各种文化习俗交融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文山璀璨多姿的地方文化,成为滋养各族儿女的精神沃土。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文山州积极探索创建形式,不断丰富创建载体,实施了文山百色共创跨省沿边连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文山三七民族医药产业联盟、文山民族学会联盟的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从民族团结到民族文化全民共享,“坡芽歌书”成为经典案例。被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誉为“文字之芽”的坡芽歌书,用81个字符浓缩了壮族民歌的精华,填补了壮族没有古老文字的空白的同时,这些音画的出世与发光,使得壮族人民的传统劳动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成为了外界的诗和远方。

  如今的坡芽村,一手,抓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留完好的乡貌、乡音、乡情以及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坡芽美景、聆听坡芽山歌、观看壮剧表演、品味壮家美食;一手,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区资源,发展甘蔗种植一千余亩,油茶种植四百余亩,芒果种植一千余亩。

  多渠道发展,让坡芽村经济收入直线上升,截止201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而古老的”坡芽歌书“,已由壮汉瑶三个民族组成的合唱团,从壮家土布上的文字符号,唱成了音乐殿堂里的天籁之音。

  忙碌的马有福。 文山新闻网 供图

  砚山维摩乡安置点 李亚芬 摄

  云南谷多牧业有限公司牧场的致富牛 杨婧瑶 摄

  用精准扶贫诠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在砚山县八嘎乡易地搬迁点竜所新街的一家小饭馆里,马有福正忙着砍骨头、切肉、准备配料,看着他忙碌的样子,很难想象这是曾经被十里八村称作“懒汉”的人。

  因为没钱盖新房,家里土地又少,之前,他的生活过的很贫困,与他结婚才两年多的妻子也因此离家出走,再没回来。”媳妇走后,我也没有心思干活挣钱了,年幼的儿子也无心照顾。酗酒、得过且过成了生活常态,‘懒汉’也就成了多年的标签。“他说。

  通过易地搬迁政策,马有福住上了新房,对生活有了新的向往。他在干活之余,还主动学起了烹饪,并用在工地干活攒下的钱,利用自家安置房门面开起了饭馆,不动声色地成了一个餐饮“小老板”。

  在文山州,包括马有福在内的各族人民,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激发内生动力,奋力斩断穷根,摘掉穷帽子,用实干创造美好生活。

  文山州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领导力量向脱贫攻坚集中、干部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党员能人向脱贫战线靠拢、资源要素向脱贫领域聚集、社会爱心向贫困地区覆盖”,当地整合涉农资金,发放精准扶贫贷款,把有限的扶贫资源,配置到最急需的地方和最贫困的人群。

  近年来,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28.91亿元,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实施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四带一联”做法,聚焦就业扶贫,提升精准脱贫能力,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自我脱贫能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重读、重解、重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破解“精神贫困”障碍,拔除“等靠要”依赖思想,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

  438公里的边境线上,文山各族群众过上了更好的日子,家园建起来、生活好起来、腰包鼓起来、脸上笑起来、胸脯挺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丽的村庄是最亮丽的风景,家家户户飘扬的五星红旗是一种质朴而深沉的表达:感恩中国共产党!我爱你中国!

  在通往老山主峰的路上,经常会遇到站在路边向经过的客人行举手礼的孩子们,这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传承了近40年,学校教育孩子们用这种方式感党恩、爱祖国,欢迎每一位远方的客人,表达中华民族一家亲。

  文山,正用渗入骨血里的每一个点滴,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篇章。

  云南网记者 普腾中木 陈柏宇

责任编辑:杨凯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