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社会新闻

明星“卷”学术,为何频频惹质疑?

2024

/ 06/27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宋玉

手机查看

  近日,演员杨幂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一事登上热搜。据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在2024年第六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浅谈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以电视剧为例》的文章,作者为演员杨幂。

  网友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该文章真实性以及该刊物含金量的质疑,一时间关于明星“卷”学术的话题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杨幂发表C刊登上热搜。

  演艺圈遇上学术圈

  质疑声从未停止

  2019年,翟天临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被质疑博士学位真实性,此次学术不端风波震动学界,明星学术打假开始蔚然成风。

  2020年,歌手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高考身份造假,将自己的往届生的身份改成了应届生参加高考,引起高度关注。风波尚未平息,和他同为“声入人心男团”成员的高天鹤也身陷播音主持人资格考试“作弊门”。

  2021年,有网友爆出演员陈好、蒋雯丽的名字分别出现在中央戏剧学院官网表演系“教授”“副教授”栏,然而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两人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过,爆料一出,立刻引发质疑。

杨幂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截图。

  目光聚焦在今年,明星“搞学术”的新闻连续引发公众关注。先是武大靖、韩红、胡海泉等多位文体明星成为高校教授,有不少网友质疑其资质是否足以被直接聘任为教授。

  接着,6月12日有消息称,林更新考上博士,入围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网上出现林更新学历水分大的质疑。

  6月25日,#杨幂论文查重率#又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称给杨幂的论文查重发现查重率低,质疑其是否达到发刊标准。对此一事,网友们也是各执己见,有人认为,学术期刊收杨幂文章没问题,毕竟是学界业界结合,查重率低也合理。

  细细梳理不难发现,从翟天临事件开始,明星学术问题的相关话题变得十分敏感,公众对大部分明星的学术能力普遍怀有质疑心态。

杨幂在《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剧照。图源:杨幂微博

  明星搞学术为何惹质疑

  对于明星与学术界碰撞的质疑,是公众对知识价值、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学术公平性等深层次问题的集体反思。

  从明星方面来说,由于曾经翟天临造假翻车事件的前车之鉴,人们对杨幂的论文提出质疑,也在情理之中。一直以来,娱乐圈明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多虚假的“学霸人设”;一些“名人精英”凭借社会地位、圈内名声轻易发表学术论文,让学术暗藏灰色地带。所以,有理由追问,明星的学术成果是否足够纯粹?抛开明星光环,其他学者能否获得同等机会?现行的学术期刊审查机制,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的空间?这些,不只是对某篇文章的真假之问,更是基于每一名求学者的切身利益,基于学术公平和纯粹,而发出的根本之问。

  而从公众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公众经常会带着有色眼镜和刻板印象看待这类事件。在公众的刻板印象里,“明星”和“学术”似乎有着天生的隔阂感,而这种隔阂感的来源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本位”思想,“学习好的读大学,搞学术;学习不好的才走艺术,走体育”,这样一条无形的“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是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上的不足,而选择另一条赛道,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也有不少学生是因为艺术好、体育好而选择了适合他们的赛道。在擅长的赛道里耕耘数载,他们往往也更加“专业”。

  扎堆搞学术,原因几何?

  近年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数次发声,对演艺行业及从业人员提出更具体的新要求。在重拳整顿“娱乐圈”的背景下,这股学术潮的流行与明星自身转型需求紧密相关。对演员来说,要想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不再是追流量、靠颜值,凭公关和小作文立人设这么简单,不少人开始转型,对职业深度进行探索,通过考研、发论文和进入高校系统等途径提升自己。

张静初直播考研。

  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明星“卷”学术不无关系。教育部2023年曾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另据报道,今年北京市有56名“高、急、特”人才通过高级职称考核认定。“高、急、特”人才,是指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技艺人才。去年6月,北京市出台《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特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办法》,为 “高、急、特”人才获得与能力相称的职称打造绿色通道。在今年这批人才中,出现了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演员吴京。

林更新。图源:林更新工作室微博

  毋庸置疑,艺人结合自身实践跨界搞学术,无论对于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都值得肯定;同样,“闷声干大事”的做法,也有助于人们摒弃“艺人学历不高”等刻板印象,进而有更深刻、更多元的认识。

  客观理性看待

  对艺人来说,不断提升自我亦是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明星发论文、考博士,不必过度夸赞,也不必严加苛责,理性看待即可。从演艺圈到学术圈,这一“破壁”之旅,或为公众提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明星的多维度发展。

  只是希望,娱乐圈艺人要踏实做学问,不要浮躁立人设;学术界要坚守评价门槛,不要让外界纷纷扰扰,扰乱学术价值的客观评判。从艺术跨界学术,得有“正确姿势”。

  海报新闻编辑 宋玉 综合正观新闻、新闻晨报、北京日报等

责编:石慧

审核:高娜

责编:高娜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