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梁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风光秀美,依山傍海。近年来,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向最适合人类居住和创业的生态化海滨城市的目标迈进。
今年1-7月,威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4.6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利税141.1亿元,增长20.7%,其中实现利润95.3亿元,增长17.7%。高新技术实现产值526亿元,增长38.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4%,比年初提高了1.5%。外贸进出口达到52.6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32.3亿美元,增长28.7%。
自设立地级市特别是“十五”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加大实施“科教兴威”战略的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企、才、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威海市委书记崔曰臣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政”就是政府推动。首先是观念创新。改变创新是大城市的事、是高级人才的事、是将来的事的观念,创新人人有份,人人有责;其次是政策创新。提出了36条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出台了《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科技奖励办法》、《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的意见》,《科学自主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推动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党政领导绩效考核,在全市内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植创新型企业;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创新政策,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6条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加大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加强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和目标。《科学自主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则明确了科技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条件,积极引导科技资源向科技自主创新企业倾斜。在《威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威海提出了科技发展的五项基本原则:开放原则。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多渠道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工作顺应潮流,顺势而上。市场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培植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中的核心作用,用市场的方法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和谐原则。把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社会公益科技活动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色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现有的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制造、海洋技术四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扶优扶强,以点带面,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威海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强大合力,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企”就是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九五”末,威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总共只有18家,“十五”期间新增加97家,总数达到115家。累计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7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62项;获得专利2908项,18家企业被评为省专利明星企业。
威海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威高集团是生产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和药品的企业,从18个人造输液器起家,现在已经有了人造血、钛合金骨、心脏支架等300多种产品。作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技术企业、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已占50%以上。威高集团分别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单位建立研发中心,相继开发研制成功心脏药物涂层支架等20多个高端产品,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垄断。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制造高技术含量的数控机床为主,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华东数控通过联合哈工大工业智能化研究所等单位,开发出与世界水平同步的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结束了国内高端数控系统市场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
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孵化器3.5万平方米。今年,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四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创业孵化平台累计孵化创业企业125家,其中留学生企业25家。孵化企业毕业累计达到20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亮点。其中威海三盾焊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去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开发的“高温服役设备长寿命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3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5.3%。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
2005年以来,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数达到143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今年,威海市命名表彰了12家“科技自主创新型先进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
此外,威海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共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11个,占全省的12%,总投资10.9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6890万元,占全省的11%,省配套资金1000万元,占全省的10%,地方配套3950万元,银行贷款4.9亿元,均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11项,获奖项目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创利税8亿多元。
“十五”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科技方面的大型会议。今年4月20日,全市科技大会隆重召开,表扬了一批在全市科技进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共颁发奖金230万元。今年的科技大会重视创造创新氛围,用诚意感动了科技人员,一名获奖者在领奖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目前,威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3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总数达到47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设备制造业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三星电子等企业销售收入超过70亿元,三角集团等企业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宏安集团、光威集团等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医用高分子、北洋电气、文隆电池、华菱电子等14家销售超过亿元。威高、好当家、国投中鲁、山东威达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华东数控、广泰空港、迪沙药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才”就是狠抓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威海坚持培养提高自己的、欢迎外来的,善于借用外地的。“十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2.2万人,其中博士100多人,硕士1200多人,拥有高级职称者3600多人;高校在校学生达到4万人,是五年前的13倍。与清华等高校合作,建立了13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工作企业;建设了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已有50多个项目落户;设立了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孵化器,在孵企业300多家。
“联”就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与驻威高校共建了哈工大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山大国际技术研发中心和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了5个建设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实施计划项目和成果转化45项;有9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620家企业与4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合作项目达3100多项,其中近400项列入国家和省部级技术创新计划。累计安排1100万元经费对哈工大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和山大国际生物技术中心项目进行支持,建成创新源头,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一批技术先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得到顺利实施。
国际微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为威海的电子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引进了以喻明艳教授为首的微电子创新团队。目前与世界著名半导体制造商意法公司(ST)合作开发包括汽车车身控制电子系统、汽车仪表与网络控制电子系统等汽车应用电子系统,下一步将以集成电路产业化为主导,努力把中心建成在片上系统、传感器和微电子领域技术一流的研发中心。
“金”就是强化资金支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威海市级财政每年投资资金5200多万元,其中技术创新专项资金1500万元,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资金5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3200万元。六个市区、开发区预算内科技三项经费总额达到9630万元,比去年增加2262万元。同时,实施了“百项银企互动”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威海市还安排了80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或缴纳税金1000万以上的企业给予特别奖励,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获得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争创名牌。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3家,高新技术产值7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比“九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