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鱼与熊掌兼得,这是临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走进临沂,神清气爽。一个开放富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临沂正在徐徐展开美丽的画轴。 华灯初上,凤凰广场上一片祥和,老人、孩子、恋人,或锻炼或嬉戏或低语,时而可闻虫鸣蛙叫之声。站在广场东望,宽约百米的沂河静静流淌,清风徐来,整个水体在两岸的灯光下波光粼粼。临沂的同志告诉记者,这个下游橡胶坝拦截而成的水面,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的面积,使临沂老城明眸善睐,具有了沿海城市的风致。 但在三年前,这儿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仅有的几块水面被分割成补钉似的“死水”,了无生气。正在走向富裕的临沂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临沂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本是从“五小”企业起步,由此形成的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支柱产业,无不是高耗能、高耗水的污染大户。曾经一段时间,200多家建筑陶瓷企业包围着临沂市区,上边冒黑烟、下面流黑水,“从罗庄到兰山,一路不见天”。 在临沂的其他县区,情况大致如此。省辖淮河流域考核断面共有8个,其中临沂就占了7个,均为出境断面,前些年,由此引发的边界纠纷时有发生。 逐步富裕起来的临沂走到了“十字路口”,要想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临沂正在实践的新举措。 市委、市政府分别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自2003年到2005年,全市拿出51.23亿元投资环保,突出抓好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医疗废物处置、数字环保六项工程,取缔小淀粉、小电镀、小生化、兔毛加工等水污染企业3423家,草浆造纸企业由原来的100家减为3家;清理取缔耐火材料厂、小炼焦、小陶瓷、石灰窑等大气污染企业1794家,淘汰小锅炉1300多台。对这些仍处在“挣钱”阶段的小工业,毅然实施关停并转,临沂市的决心可见一斑。 既要有铁的手腕,更要有全局性的眼光。以打造鲁南制造业强市为契机,临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发展食品、建材等八大产业链和二十个产业聚集带,力促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2003年以来,全市共拒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项目130个,责令改建厂址项目14个,仅临沂经济开发区就拒批污染项目投资20多亿元。 临沂市的这些“组合拳”打出了切实效果。2005年,全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52天,占到全年的96.4%;全市设立了13个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5个森林公园,受保护面积达到1800多平方公里,占行政区域面积的10%以上。 在鲁苏边界,记者看到,困扰省际边界多年的临沭县牛腿沟水污染问题,随着牛腿沟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沿岸企业排污口的封堵,终于划上了令人满意的句号。环保部门的监测表明,自北而南44公里长的地下管网汇集来的工业达标废水,经污水处理厂物化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不仅实现了牛腿沟非汛期零排放,而且每天3万吨的中水回用,使沿岸30多家工业企业受益匪浅。 关停与调整没有影响临沂经济的前进步伐,2005年,临沂GDP达到12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5名,财政和税收收入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在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同时,临沂的现代商贸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也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商贸物流城经过“代代升级”,每天吸引30多万客商云集临沂,商品购销辐射到26个省市自治区。 八百里沂蒙,生机勃勃。以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天蓝、地绿、水清、城美、人旺、商兴的大临沂正在逐渐“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