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滨海大道。 吴刚 摄 本报临沂8月21日讯 “一条大河波浪宽”。出了日东高速公路到临沂市区大约有十多分钟的路程,记者一行沿宽阔的双岭路直奔滨河大道,一眼望去,车窗外繁花似锦,绿阴匝地,碧波荡漾,游人如织,美丽宽阔的沂河风景尽收眼底,一幅美丽如画的江南水乡景象!近年来“红色热土”临沂打造成滨河生态城,美丽的环境每天吸引几十万客商云集临沂。 沂蒙老区河流纵横,大小河流一千余条,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多,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财富。 近年来临沂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决定利用这一天然优势,把中心城区打造成滨河生态城。106公里的滨河大道,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在沂河下游建起了全世界最长的橡胶坝,目前仅城区蓄水面积就达1.6万亩,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的面积,建有九大主体广场、15座景观桥、18个生态园区、36处特色景点。 临沂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关闭了97家2万吨及以下造纸草浆生产线、2000多家淀粉加工企业、小生化厂、废旧塑料加工厂等。临沂一跃成为全省河流水质改善最快、出境水质最好的城市之一。 目前,临沂城的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一位市民说:“住在现在的临沂城区,感觉和海滨新城一样啦。”今后随着滨河大道、凤凰广场及沿河景观的进一步开发,规划设想中的“环城水景,江南风光”届时将变成现实。 美丽宜人的城市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快速促进了临沂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商贸物流城经过“代代升级”,每天吸引几十万客商云集临沂,商品购销辐射到26个省市自治区。临沂批发城2005年成交额达425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前三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59.6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2.07亿元,增长20.8%,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6亿元,增长42.4%。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临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定的良好发展势头。 ■书记说创新 弘扬沂蒙精神培育创新精神 中共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群:要优化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培育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创新精神教育,大力推进群众性创新实践和创新活动,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具有临沂特色的创新文化。 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展望 “十一五”末打造一批龙头文化产业集团 面对“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复杂艰巨的发展任务,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为必要,尤为紧迫。临沂要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活动产出居省内前列;建立起稳固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形成吸纳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到“十一五”末,临沂要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组建一批龙头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