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正在潍坊初步形成。 在潍坊歌尔电子公司,记者听到一个“修桥理论”。刚刚获得清华大学EMBA学位的歌尔总经理姜滨,在他的毕业论文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他的“发现”: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自主创新是一个“大自主”概念,要在世界范围内共享智力资源。 歌尔正是这一理论的受益者。它在引进蓝牙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成为电声器件制造领域的佼佼者,是三星、摩托罗拉等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配套产品主供应商,目前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歌尔的生产基地在潍坊,研发机构却遍布北京、上海和青岛等地,在台湾和美国硅谷亦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在姜滨看来,这就是歌尔在各地修的桥、布的网,通过这些桥梁和网络,歌尔分享了行业内的全球智力资源。 歌尔模式并非个例。在潍坊,众多羽翼渐丰的大企业,开始到国内人才密集的大城市和国外设立研发基地,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不约而同,渐成潮流。目前,全市重点企业在境外及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36处,其中,晨鸣、潍柴、得利斯分别把自己的研发机构设在了美国、奥地利、芬兰,其技术能力足以跟踪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体系必须是开放型、系统性和多元化的,这是潍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理念。理念的形成基于对当地实际的深刻体察。潍坊是山东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成为“山东制造”的主战场。从“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是潍坊孜孜以求的目标,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这一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 比较而言,潍坊的科技基础还是不错的。就拿在各地普遍处于补弱环节的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恰好是潍坊的强项。拥有拿手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在潍坊多达4万之众。潍柴一家企业,3000多一线工人,全部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日韩产业之所以源源不断地向潍坊转移,雄厚的产业工人队伍无疑是原因之一。但仅仅满足于此就太短视了,没有创新能力的强力支持,潍坊工业脱胎换骨的变化只会遥遥无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潍坊市将打造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将支柱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大型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主导产品纳入跨国公司采购网络的新思路。开放式的创新体系激活了潍坊工业,形形色色的创新举措在企业遍地开花。 引进技术“拿来主义”。把成熟的先进技术直接引入生产领域,是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原始积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潍坊富维塑胶公司先后从德、法引进多层共挤聚酯薄膜生产线,两条生产线汇集了当今世界领先技术,在国内同行业首次使用,市场占有率连续六年名列全国第二。 利用外资“高位嫁接”。世界500强之一、全球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企业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在我国各地经过长达三年考察,将目光锁定山工机械,经过深入谈判,最终签订整体合作协议,卡特彼勒分批投资对山工机械实施整体收购和嫁接改造,使山工集团成为卡特彼勒的全球生产基地。 项目进来人才“留下”。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直接引进高技术人才团队,是潍坊的独特做法。中微光电子公司从美国引进中微光信息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从事半导体光电子芯片的研制开发,一个项目“带来”16名博士和300多名工程师。他们开发的光通讯收发器模块,火柴盒大小,售价5000美元,被形象地称为“一个火柴盒换一部小轿车”。 为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潍坊不遗余力。市委书记张传林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潍坊将每年选择4至6家最具生长力的企业,每年投入2亿元,5年共计10亿元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资金从哪里来?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国有经济退出传统产业,以国有股减持的方式筹集,力促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崛起。这样的决策和力度,在全省地级市中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