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泉城 > 碧水蓝天

济南老城之韵味(图)

2006-09-19 14:31:01
  文/李耀曦 
 

“古典”济南VS“现代”青岛

  济南的许多老街旧巷和小胡同,是十分有趣味的。    

  那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已逝岁月的痕迹;那陈旧的屋檐储藏着如梦往日的铅华;那青石板下流淌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那些街名巷称里,有一种唐诗宋词般的神韵和情调。    

  “古典”的济南与“现代”的青岛迥然不同。如果说,青岛的象征是红瓦绿树、碧海洋楼,是栈桥、中山路、八大关的话,那么不妨说,济南的象征就是古泉老柳、夏荷秋蒲,是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路、旧巡抚衙门和许多老街巷了。    

  是的,青岛是欧风洗礼的“滩”,济南则是历经沧桑的“城”。与一些洋味十足的近代沿海新兴城市不同,作为一座根植于“乡土中国”文化上的“田园都市”,老济南城是十分乐意保持着它与广大乡村的密切联系的。    

  在那有城墙的时代,与其说城墙是城乡的界限,不如说更像城乡之间的纽带,古朴的城门,把悠闲的城市生活与恬静的乡村浑然一体地联系起来。春天,城里的孩子们,可以沿马道登上高高的府城墙,在宽宽的城道上放风筝;夏天,护城河边,岸柳低垂,芦苇丛生,荷花盛开;秋天,城里的居民可以嗅到郊外飘来的秋熟谷香的气息,文人们登上箭楼四望,即是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所描述的景象,城南,群峰起伏,远山如黛,放眼北眺,大河若带,庄稼地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鲁西北平原尽收眼底,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情调,一种古老而悠长的韵味从你心底油然升起,令人荡气回肠。这悠长韵味和田园情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生活在城里的济南人,还是能约略体味到一些的,现在是不大容易看的到了。    

  然而,这诗意、这韵味这情调,却是只有经历了悠悠岁月的一座中国历史古城所独有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袄绿裤的小妞儿。你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老舍《济南的秋天》)这是当年老舍眼中和笔下的近代济南老城。    

  这座古朴浑厚的“中古的老城”,有内外城两层城墙,各开八座城门,历经明清两代而至民国,沐浴了六百年风雨沧桑。可惜的是,如今已“尽被西风吹去,了无陈迹”了。    

  也许,今天仍能让我们发点思古之幽情的,就是现在的“解放阁”了。这里不仅是“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攻城突破口,也是老济南的府城墙之东南角。当年此处府城墙上,曾矗立着一座建于清道光六年,巍峨壮观的“魁星阁”。阁内供魁星——文曲星神像,魁星作执朱笔点状元状,吉星高照,紫气东来。被世人视为“龙脉入城之处,文运昌盛之地”。    

  不过,自晚清而至民国,一直文运不佳,“武运”昌盛。到了王耀武困守孤城的时候,老王便因势利导,把它充作了城头弹药库。而“仲秋明月夜,八路攻城时”,1948年——月明星稀的这一天,“八路”就正是从这座魁星阁下,轰塌一道城墙缺口,打开胜利之门,攻入济南府的。    

  后来,1964年,为纪念济南解放,也就在这“龙脉入城之处”,保留旧城墙一角,修建了这座雄伟的“解放阁”。从这些阁基石上,还不难发现当年的陈迹:那石缝间长出青青野草来的,大约就是原来的旧城石。这恐怕也是老城墙存留下的唯一历史遗迹了。 于是,如今它也成为一个“门”,一个我们解读老济南的“入城之门”。

城之韵:“王气”和“文气”    

   诚然,如今“三山不见,四门不对”城居“历山之顶”的明代老城墙,是没得可见了;连同一些古庙名寺、百年老街、史载旧宅、名人故居,也早已踪影皆无,杳如黄鹤了。不过,尽管如此,现在我们还是仍可从那许多依然被保留下来的老街旧巷,那些街名巷称里面,寻觅出点老济南的蛛丝马迹和些许味道来的。    

  首先是,老济南城虽名存实亡,但那“城魂”犹存,依然飘散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比如,省府前街(原名大布政司街,为明朝布政使司衙署、现今省政府驻地)、省府东街和省府西街(原小布政司街),院前大街、院东大街、院西大街(现为泉城路中段),贡院墙根、学院街、后宰门、府馆街、小王府街、司马府,按察司街、运署街、县东巷、县西巷,高都司巷、鞭指巷、卫巷,以及长春观、将军庙、钟楼寺、正觉寺街等等。    

  济南是明清两代齐鲁之邦首府,城里有省、府、县三级政府衙门,还有军卫、营房、仓廒、驿站、庙宇等,这些街名即是以它们命名的。走走这些街巷,读读这些街名,就仿佛在你眼前展开一幅一座中国古城兴衰变迁的画卷,多少高门府第,深宅大院,断壁残墙,都在向你追忆如梦昔日的繁华,诉说许多兴衰忽焉的伤感往事儿。    

  更有意思的是,或许,你还会在这里发现一些中国古城建史的“秘密”。比如,与欧洲古城堡,以教堂为中心大相径庭。端坐老济南“府城”中心的,并非哪家神仙佛祖或红衣教主,而是“院东、院西”中的那个“院”。所谓“院”,是指“抚院”,即清朝旧巡抚衙门,明代的德王府(即所谓“珍珠泉大院”,现今省人大驻地)。而像长春观、将军庙、正觉寺街等,这些名刹古寺宗教圣地,则均远离老城中心而屈身于城边城关一带。“秘密”何在呢?其实,并非“沙门不敬王者”,而是很好地揭示了咱们中国的老传统——历来是皇帝大于神仙,神权小于皇权和政权的。于是,这象征皇权的“院”,端坐老城正中心,其余则官民僧道各守本分,近远尊卑四周围列拱卫。这是很合乎“礼”的。齐鲁首府,礼仪之邦嘛。    

  不过,济南历史上最荣耀的,也就是这明清两代的“齐鲁之邦首府”了。它却从没坐过“龙庭”当过“帝都”。若究其原因,也恐怕未必是敢于“跳动黄河天下反”的山东人太老实,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而盖因济南风水地脉太“冲”——位居天下南北之要冲,自古便是欲问鼎天下者必争之地的缘故吧。但不管怎么说,也的确是没做过。故而与曾做过的西安、洛阳、开封等古城相比,确乎是少了些“门开八面,城阙九重”那份皇风浩荡的派头。    

  但没做过古都,也有没做过的好处。这便是少了点“王气”而更多了些“文气”。    

  君不见,“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徐北文《济南竹枝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所以,老济南最具情趣和韵味的,其实并不在于那几处绝算不上“拔了份”的王府遗址或官衙故地;而是那些“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有着许多动人传说的老街旧巷和小胡同。                  

街趣巷味:俗到底,雅到家    

  是的,老济南更多的,则是许多充满平民意味和市井气息的街名。    
  
  比如:剪子巷、篦子巷、袼褙巷、熨斗隅、杆面巷、柴火巷(后改柴家巷)、窑胡同、筐市街、藕市街、菜市街、花店街、马市街、棘榛市(现名“制锦市”),东西镰把胡同,南北菜园子,木头园子、杉篙园,十亩园、十方院,半边街、顺河街、大湾街,以及下河崖、马家湾崖、王家后门等等。不管这些街名是怎么起的,都十分生活化和通俗化,充满了人情味,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济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乡土情结”。    

  有趣的是,过去济南人起街名,似乎是由着性子来,不仅不避俗,而且简直就是大村大俗。比如,头大身子小的叫“牛头巷”;拐了个大弯儿的街,叫“轱辘把子街”;形状像葫芦头的巷子,就叫它“葫芦头隅”;五条街的交叉口,就叫“五路狮子口”,甚至,还有“三曲巷”、“墙缝巷”、“勺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等等。可谓乡野村俗之极,要多么俗,便有多么俗。    

  当然,济南的街名不仅有俗,亦有雅。是俗中见雅,俗极生雅,大俗大雅。比如,凤凰嘴、云彩眼、金菊巷、茶巷、芙蓉街、历山顶、对山街、临湖街、泮宫壁街、江家池、曲水亭、东流水、小板桥、鹊华桥、起凤桥、百花洲、平泉胡同、石涌泉胡同、贺胜戏场、司家码头、秋柳园、司马府等等。这些街虽多为窄街小巷,但街名不仅不俗,有雅趣,而且盎然富有诗意了。    

  由此可见,过去的老济南人,即便是市井小民,也是既朴野又儒雅的,朴如农夫,雅似文士。这也正是“田园城市”里的平民,与近代新兴“工商城市”的市民之明显不同处。 更有意思的是,济南的许多街名都很有讲究,蕴含了不少民俗、传说和掌故。    

  比如,南门附近有条离明街。之所以称“离明”,就因这条街上原有一座火神庙,火,不仅“明”,而且在《易经》中属“离”卦,故有此街名。又如历山顶,有街是建在古历山之顶的传说;三曲巷,有“两山(墙)夹一井”的传说;长春观,有“先有长春观,后有济南府”之说;东长盛街,有“长盛街上打春牛”之民俗谚语。此外,还有街名歌:“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说的即是,王府池子(濯缨湖)附近,泉多景幽,居民密集,街巷极窄。也像老扬州的小街小巷一样,乃是“一人巷,一人巷,一人走路,一人让”。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这样的民谚传说和掌故,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可谓“车载斗量”;而且儒道释景(基督教)回(伊斯兰教),诸家皆备、五味杂陈,也真有点融三教九流、多元文化作一勺烩的味道。

城文化:兼容与宽容

 

  那么,济南的街名,何以如此大俗大雅,五味俱全,众色杂陈呢?    

  这就要说,老济南的城文化,实则是一种“城圈文化”了。千年古城,水陆码头,官士绅商民,汉胡杂糅,五方杂处。一座济南老城,就是由城墙围成的一个大“圈子”:既有官场文化、士大夫文化,也有市井民俗文化和江湖码头文化,共同构成一种“多层共生状态文化”。这种城圈文化,自是大圈套小圈,各有各的圈子,“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其小“圈子性”而无统一“社区性”。但即是北国重镇,齐鲁首府,三教九流,五湖四海,各路人马在这里汇集、发展;各色人等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便也更具有其“可入性”和“兼容性”。    

  并且,这种城文化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淘洗,刀光剑影的熔炼,文人诗词歌赋的陶冶,江湖曲山艺海的浸润,也自有一种文化上的雍容典雅,宽厚大度和从容。    

  这大约就是古典济南“城圈文化”,与现代青岛“滩涂文化”之不同吧。    

  或许,我们很难评说两地风格的孰优孰劣,但比较一下之异同,还是有点趣味的。    

  比如,当年老舍曾有一个精彩比喻。他说,济南——颇像一位“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青岛——酷似一个“摩登的少女”(见老舍《春风》)。最近,也有一本名叫《中国城市性格》的流行书,把济南与青岛比较了一番。它的审美“关键词”,为:“济南男人是绝美的老棉袄”,“济南是一座中国最宽容的城市”。而在“洋鬼子”们眼里,在洋学者看来,这座历史悠久而并未做过帝都的老济南,恰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中国城市,可作考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好范本。或许正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前些年,美国学者大卫博克(David.D.Buck)先生,即以近代老济南城为研究标本,撰写了一部书,名为:《中国都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无论怎么说,济南的这些老街旧巷和小胡同,都既有情调又有韵味,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它们是千年风雨沐浴的沧桑诗意,是悠悠岁月锤炼的“唐诗宋词”,是不朽的文化古城之魂,是一份不可再生的珍稀城文化资源。因此,中国的城市固然要现代化,但并非一定要以毁坏旧城文化,抹煞城市个性和魅力为代价,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拆城墙、拆寺庙、拆名宅、拆四合院,两千年旧城改造又拆旧街巷,如今能拆的和不能拆的都拆得差不多了。济南的四合院小胡同和旧街老巷已消逝殆尽。    

  济南人生活中的这种田园情调和平民意味,现在是日渐稀薄了。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这种敦厚悠长的意味才是正宗的济南味,也是这座文化古城最让人珍惜和难以忘怀的东西。    

  请多留住老济南的一些意境和韵味吧。    

  就像留住清清的泉水一样,它们是济南的魂呢。(图片由李耀曦提供)

  编辑: 侯海花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