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从一名技校毕业生,到享誉物探行业的“钻井专家”;从一名普通钻工,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作15年来,伴随着飞速旋转的钻头,他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1991年技校毕业后,他靠着顽强的毅力,15年如一日,刻苦自学,完成了一个普通工人到行业专家的“蜕变”。15年来,他解决了数百个钻井施工难题,先后完成2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有6项获管理局和公司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被推广应用,为胜利油田节约勘探成本上千万元。
青春因奉献而闪光。多年来,他一直奋战在外部市场工地奔波,在家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每年平均不到2个月。整个2002年,为了工作,他在家只待了8天。
近年来,他多次荣获胜利油田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起,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中国石化集团总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创新创效奖、山东省第十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7月,被中宣部、山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重大宣传典型,其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同时宣传。他叫朱玉雷,现任中石化胜利油田物探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兼震源队队长。
“一名技术工人,只会操作设备是不行的。要当一个行家里手,惟有肯于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
物探是勘探尖兵,是地质家的眼睛。野外勘探,就好比医生在给地球做“CT”,而打井则是地震勘探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1991年9月,刚从技校毕业的朱玉雷迈进了胜利物探2114地震队的大门,开始从事钻工工作。为干好工作,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一不打扑克,二不看电视,三是每晚要拿出2-3个小时学习。工作第二年,他带的钻机组钻井数就名列全队第一; 1993年公司技术比赛,他夺得钻井工第一名。2000年,他被公司选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2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期间,他每天晚上都坚持学习到凌晨一点以后。最终,他一举夺得全行业地震勘探工第一名,被授予“全国岗位技术能手”。
近年来,胜利物探大规模进军西部市场,大批设备更新换代。为此,朱玉雷给自己制定了“三学”计划。一是从书本上学,在进疆之初的20多天里,他硬是把厚达一尺高的各类型设备的说明书翻看了两遍。二是拜师讨教学,为学习设备使用和故障处理方法,他跑遍了奔驰公司、物探局、卡特比勒公司在新疆的维修服务站。有一次,他到D8R推土机的办事处请教发动机液压系统问题时,由于对方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顾虑,他吃了“闭门羹”,但他并没有放弃。一连三天,他天天登门求教。诚恳的学习态度,最终打动了办事处的技术专家。三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论。在环境恶劣、条件极差的西部地区,他大胆打破以往的“计划预修法”,探索推广了“视况修理法”,通过加强设备日常的油水管理,视车况随时随机进行维修保养,降低了设备损耗,提高了运转效率。
“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的熟练工人。更需要适应形势,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新型工人”
1998年3月,朱玉雷第一次赴西部青海冷湖探区参战,担任2114地震队副队长,主管钻机班打井工作。当时施工用的“人抬钻”经常出现卡钻现象,使价值上万元的钻具掉入井中,无法打捞。为克服这一难题,他连续十多天盯在工地上,跟着钻机逐井观察,反复实验,终于设计出了爆炸法和旋转法两种解卡新工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节约生产成本20多万元。1999年,队伍二进青海,这次他们又遇到了流沙井难题。对此,他和同事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攻关实验,摸索出了套管法、泥浆法和泡沫法等一套流沙井的钻井方法,提高了一倍多生产时效,单井成本下降30%,节约生产成本40余万元。
2001年3月,胜利物探公司中标新疆准噶尔盆地3个采集项目。面对沙漠打井难题,他组织成立了攻关小组。通过反复实验和系列工艺改进,他们创出了日钻井726口、日均打井411口,单机生产75口的新记录。2003年2月,他所在队伍承担了新疆探区第一块全沙漠区块打井任务。经过不断研究,他利用空气反循环原理,巧妙改装了钻机,创出了450口的沙漠砾石区日打井记录。每台钻井的成本也由1500元降到410元,为公司节约成本400余万元。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锻造一支在市场大潮中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胜利铁军,依靠的是团队学习和严格管理”
“一花盛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朱玉雷深明这一道理。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他还言传身教,带动全队职工学习,队上先后涌现出多名在全国勘探工行业比赛中获奖的岗位技术能手。青工彭磊是个十分聪慧的小伙子,朱玉雷将他安排在震源项目组锻炼。这个年轻人见到设备和资料上标著的又全是英文,一时有了畏难情绪。对此,朱玉雷积极鼓励,并主动与他结成了师徒对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小彭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可控震源的工艺流程,如今已成为可控震源的行家里手。经多方努力,他们还先后与一家法国公司、物探局设备改装厂、奔驰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起技术支持和人员委培机制。先后培训技术骨干30余人。
“选择勘探就意味着奉献。只有付出一腔艰辛,挥洒一身汗水,才有可能汇聚成黑色的金子”
遥远荒凉的西部曾经是中国人石油梦开始的地方。然而,这里气温多变、风沙肆虐,人迹罕至、荒凉寂寞。
长年西部参战的朱玉雷,饱尝其中艰辛。一次,队伍收工刚回到营地,一场沙尘暴骤然而至,就像一堵厚重的黑墙,呼啸着横压过来,整个营地顿时一片漆黑。两个小时后,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狂风将营地里的3顶帐篷席卷而去,锅碗瓢盆踪影全无,照明线全部被毁,1米多高的仪器车轮胎也被流沙埋掉了一多半,一个20多公斤的资料柜被吹到10几米外。第二天,饿着肚子他又带领队员们出工了。
如果说沙尘暴可怕,那么高温对西部勘探队员们来说,更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在新疆夏季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鸡蛋埋进沙里一会儿就能烤熟。出工时每人自带五公斤凉开水,刚过中午,就被喝个底朝天。为避免烫伤,朱玉雷和同志们把工服、手套浸在泥浆中打湿降温,操作平台上烫得站不住脚,就向皮靴里灌泥浆水。时间长了,脚泡肿了,连靴子都脱不下来。紧张施工一个月后,钻机班每个人体重都下降了10多斤,但他却带队伍创出了日打井726口的探区最高纪录。
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下,朱玉雷深知,作为队长更要带头实干。施工中,他总是和职工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住在工地。白天在烈日下打井,哪个岗位需要就顶上哪个岗位,晚上则把帐篷往沙漠上一铺,盖上被子倒头就睡。由于疲劳过度和失水过多,他多次晕倒在沙漠里。同志们强迫把他送到医院打吊瓶,可每次都是规定的吊瓶还没打完,他又回到了施工现场。
自1998年以来,朱玉雷带队连续参加了西部地区13个施工区块的施工,设备出勤率达到96%,设备完好率达到98%,完成地震钻井14万余炮,合格率100%,为胜利物探公司西部市场年均创收1.9亿元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