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个都不能少》里的主人公魏敏芝在现实中是怎样生活的吗?青州市苗子镇道沟小学“校长”董登平就是一个“魏敏芝”。
镇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学
道沟小学位于青州、淄博交界处,四周是海拔700多米的崇山峻岭。在苗子镇镇教委的学校分布图上,我竟然没有发现道沟小学的名字。教委的同志说,那是潍坊市最破的学校,也是条件最艰苦的学校。严格说起来,那只是个教学点,不算是正式学校。从镇教委找了位领路人,我们向道沟小学进发。钻过一个隧道,又经过50公里的山路,来到道沟小学山脚下。
两米宽的山路,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山,车行在山路上,我们的心情很紧张,不敢向左看。山势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难走,稍有闪失,掉进悬崖便粉身碎骨。15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董登平所在的群山怀抱中的道沟小学。
董登平已经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教室里,学生们还在读书,墙壁上贴着董存瑞、黄继光、向秀丽、刘胡兰的照片,让人恍若隔世。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就是书,地面是砖铺的。董登平说,原来有部电话,因为交不起电话费,今年被撤掉了。这里没有电风扇,自来水也是刚安上不到两年,而且只在汛期时有水,冬季、春季都得到很远的山洞挑水。25年来,光挑水,董登平就走了4万多里路。
董登平说,道沟小学5间草房是1960年左右盖的,当时,这里有100多个学生。1977年他高中毕业时,道沟小学的教师都回城去了。村里一致推荐他当民办教师,从此,他就在大山里,开始了教学生涯。他的工资从2.5元增长到5元,又从5元增长到12.5元,又增长到19元,1999年转正前,他的工资是每月250元,现在则拿到800多元了。这个过程耗去了他25年。
深山沟里书声朗朗
董登平教的学生最多时有33人,有时候,他教4个班: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因为学生多,老师就他自己,他给一年级上课,就得让二三年级都做作业,然后再换过来,教了语文,教数学。上一天课倒腾好几次。
这里,没有电脑,没有语音室,没有篮球场、足球场、音乐室,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这里似乎都没有。课间,董登平就领学生在五六十平方米的小院子里玩鹰捉小鸡,做广播体操。令董登平自豪的是,到现在,他已经送出了六七百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博士生、一个硕士生、50多个本科生。
每天清晨,董登平就从家里来到学校挑水,劈柴。上午上四节课,其间得给学生热馒头,烧开水。中午,董登平也不回家,就在办公室里吃点煎饼咸菜,喝白开水。他说,因为孩子太小,他不敢离开。下午上三节课。学生们离校,要是阴天下雨,董登平就挨个把年龄小的学生送回家。25年来,这里的学生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
有了这群学生,董登平就整天被圈在山上了。45岁的他至今没有去过潍坊,10年前他参加过青岛两日游和济南一日游,至今还很怀念。他很想出去转转,但是他觉得欠妻子太多,假期里还得帮着妻子种地。
董登平平静地说,这里学生越来越少,四五年后,这里就没有学生了,这所学校也将退休。但只要这里有学生,他就留在这里。
2006年9月,因为学校规模太小,教学点撤了,董登平终于下山,来到山下的杨集小学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