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访谈: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连日来,首都各大媒体纷纷刊发评论,强调要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内涵?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值得警惕的苗头和注意把握的原则?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2006年1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陕西省延安市看望慰问老区人民。这是胡锦涛在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向广大干部群众致以新春祝福。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全面理解这一任务的内涵,它与以往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有无区别?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并非一个新口号。
查阅一下过去的文件就会了解,中央以前曾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但这次提出有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这一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
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鲜明特点,或者说前提条件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这无疑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但这不单纯是多拿几个钱的事,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城市建得再漂亮,马路修得再宽,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反而会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不变:一是不能动摇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不能加重农民负担。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必须坚持和完善,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基本准则必须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只取‘村容整洁’4个字”
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被概括为20个字,如何理解?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苗头值得警惕?应注意把握哪些原则?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到基层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有少数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城市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4个字。
同时,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坚持五个机制:一是投入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二是工作机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事,党和政府的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都要有“一盘棋”的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三是引导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建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五是逐步建立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新体制。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
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干部角色如何定位?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做新型农民? 答: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定位一定要明确。过去我们有过很多经验教训,一些地方的县乡政府没给自己定好位,把自己看成是投资主体,片面注重招商引资,为企业搞贷款作担保,负了很多债,相反在公共服务方面却做得很少。 政府的扶持不光是投钱,还要教育引导农民,不能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就不再出资出劳了。我们知道,大江大河的堤岸修建等国家工程,这方面钱是国家拿的。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要引导农民对自身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做过测算,仅仅针对农村道路、饮水、通讯、通电、燃料、改厨、改厕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改造,国家就需5万亿元的投资,而实际上这个数字还是很保守的。再以小型农田水利投工这一项来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每年全国农民出的义务工,大致是100亿个劳动日,如果现在大家都不再出工了,按一个工10元来算,就意味着1000亿元,这是个不小的数字。都靠国家包下来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像这种能让当地村民直接受益的设施建设,农民当然应该投工投劳,这不是加重负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做好规划,转变观念,循序渐进,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多渠道引导扩大农民就业,增加收入。
“转移支付必须确保足额及时到位”
问:免除农业税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但基层的财政缺口如何解决?
答: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给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一定要及时足额到位,这里有个数据,按农村税费改革前1999年农民的负担测算,废除“三提五统”、减免农业税相当于减轻农民负担共计1050亿元,这也意味着乡村财力大大减少。
但还有一组数字:我国有66万个行政村,若保证一个村5万元,需要330亿元;3.6万个乡镇,若每个乡镇转移支付200万元,总计就是720亿元,两项合计也是1050亿元。中央和省、市财政在取消农业税后,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对村组织的补助资金不会少于1000亿元,因而乡村两级的实际运行费用,从总量看是基本有保障的。这些钱真能下去,乡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特别是一些最基本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转移支付必须确保足额及时到位,要用在乡村,不能被挪用;另外,受价格因素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有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花的钱会有新的缺口,这就需要随着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完)
链接
·胡锦涛强调 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5日下午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刘云山海南调研:探索新思路服务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月8日至11日在海南调研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责任。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华视点:建设新农村不只是砸钱盖楼
记者近日在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上马“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有些指标定得相当高。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决策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树一个典型,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靠举债建不成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不了安生日子的工程也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各地在新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规划不切实际的村居蓝图。一切拆建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否则只能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模范村举债建别墅 无力还贷款村民闹心
福建漳州市西坑村过去是福建省闻名遐迩的模范“小康村”, “家家住别墅、人人盖新楼”的山乡新景曾引得众口称赞,但是由于举债修建别墅的村民无力归还贷款,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农村信用社主任赖文标对记者说:“西坑村43户村民建别墅的80多万元贷款9年了,本息一分未还,现在只能去法院起诉他们了,我真不愿得罪这些老实巴交的乡亲们。”
·八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六大热盼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显而易见,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前不久,半月谈记者走村串户,在田埂地头,在宅前炕边,聆听到———8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6大热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