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谐山东
站内搜索:
十六大以来山东经济社会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转变
2007-10-11 15:37:00 作者: 

  党的十六大以来,山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协调发展,促进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经济结构渐趋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十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十一五"的良好开局,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四年来,山东相继实现了经济总量和位次的跃升。继2002年实现生产总值过万亿,成为全国三个率先过万亿的省之后,2004年经济总量过1.5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二位;2006年经济总量过2万亿元,达到22077.4亿元。经济增长速度处于较高的稳定增长平台,四年GDP年均增长14.7%,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长11.9%高2.8个百分点。近三来稳定在15%左右,2006年增长14.8%,今年上半年增长14.7%,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较为稳定的时期之一,年度增幅波动较小,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0.5个百分点。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23794元,比2002年增加了12454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0%。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速度、质量、效益实现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企业利税、劳动报酬和金融存款的快速增长等方面。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超过4千亿元,达到4110.2亿元,为2002年的2.3倍;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0.6%,略高于全省GDP占全国的比重10.5%。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六年实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四年年均增长25.8%,2006年达到1356.3亿元,增长26.4%,增收283.2亿元,创历年来新高。今年1-8月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03.3亿元,增长24.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利税自2004年后一直稳居全国首位,2006年分别达到2632.6亿元和4270.8亿元,依次为2002年的4.2倍和3.7倍,今年1-8月分别达到2266.4亿元和3562.0亿元,依次增长30.6%和27.3%。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19228元,为2002年的1.7倍,今年上半年达到10264元,增长18.7%,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近2万亿,达到1.96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超过万亿元,达1.04万亿元,均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今年8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达到2.2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1.12万亿元。
  二、农业生产形势好,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山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四年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年均5.4%的速度稳步增长,2006年达到4056.5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967.4亿元,增长3.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粮食生产扭转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自2003年连续四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2006年粮食总产达到4048.8万吨,增长3.4%,今年夏粮总产量1873.9万吨,其中小麦总产量1873.3万吨,亩产376.1公斤,均与上年大致持平,确保了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68%;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出口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逐步构筑起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农村"路水电医学"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又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行政村数比重上升到9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5%,8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8.6%。今年上半年,为农民承诺的12件实事落实较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8.75亿元全部拨付到位;新增户用沼气12万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合率达到90.1%。
  三、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加快
  近几年来,山东加大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工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服务业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2006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187.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增长14.5%,高于四年年均增长13.1%的速度,为1996年以来服务业的最高水平,比全国10.8%的增速高3.7个百分点,增速由2002年全国第十位上升到第五位。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03.6亿元,增长14.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与旅游、文化、信息、物流、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共同促进了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增强,由2002的3.8%提高到2006年的4.7%。
  工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制造业迅速提升。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净增18468家,突破3万家,达到31936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实现增加值以年均25.3%的速度增长,继2003年跃居全国第二后,2005年又跃居全国首位,2006年超过一万亿,达到11493.9亿元,增长23.6%,今年1-8月实现增加值8548.3亿元,增长21.3%,与利润、利税增长基本相协调,工业生产和效益正朝着健康、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发展加快,2006年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78.3%提高到83.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5%;今年1-8月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又提高到86.3%,贡献率升至96.1%。这表明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和推动力量进一步增强。
  四、投资优化消费加速,内需增长渐趋协调
  四年来,投资按照"突出重点,强化弱点,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原则,在积极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着力优化投向,提高投资质量,为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5千亿元,2005年过1万亿元,2006年达到11136.1亿元,为2002年的3.2倍,四年累计3.5万亿元,为1985―2002年十八年投入总和的1.5倍。今年1-8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总量达到8615.7亿元,增长24.6%。同时,投资结构渐趋优化,投资逐步向农林牧渔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环境管理业、科教文卫、居民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2006年投资增长22.8%―82.9%,今年1-8月增长26.7%-124.2%,明显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国家和省重点控制的钢铁、电解铝、煤炭、电力、纺织等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行业的投资明显减弱,2006年投资增幅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以上;今年1-8月,钢铁、电解铝、煤炭、电力行业投资呈大幅下降态势,降幅在15%以上,纺织行业投资增幅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年来,全省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商品销售热点面扩量增,以住房、汽车、通讯、旅游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逐年加快,由2002年的12.2%上升到16.3%,增幅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年均增长15.0%,比全国平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等一系列强力政策的有效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高位增长,1-8月增长1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跃上新台阶,2006年达到7122.5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8.5%上升到9.3%,总量和增速分别于2004、2005年升至全国第二位,今年1-8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350.9亿元,占全国的9.5%,仍居全国第二位。
  随着消费需求的日渐扩大,投资、消费增长渐趋协调,增幅差距由最大的2003年37.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的3.3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协同增强,分别由2002年的4.7%和5.5%提高到2006年的6.8%和7.3%。
  五、培植"三大亮点"成效显著,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增强
  近年来,外经外贸、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迈上了新台阶。外经贸发展明显加快,四年进出口年均增幅达29.4%,规模为1984―2002年十九年总和的1.2倍,2006年实现进出口近千亿,为952.9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1.8倍,今年1-8月进出口总额达到764.5亿美元,增长26.3%。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2004年机电产品跃升为全省第一大出口产品,机电、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出口比重由21.0:28.5:24.7调整为31.6:20.9:13.8。利用外资实现新飞跃,四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4%,直接利用外资总量占改革开放二十八年来累计量的50.9%;2006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0.6%上升到14.4%,位次自2002年跃升至全国第三。一大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项目落户山东,外资大项目对全省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在逐步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年加快,所占比重持续提高。2006年拥有企业5989家,两年翻了一番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强;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以每年2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提升,由2002年的17.0%提高到26.2%,今年1-8月又提高到2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增长势头强劲,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2002年的5.4%提高到2006年的11.0%。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升山东制造业水平的同时,也为全省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效益。2006年实现利润514.7亿元,增长25.6%,净增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净增利润的近1/5。
  非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6.5%上升到2006年的52.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比重由29.1%上升到40.2%。非公有经济的范围逐步拓展渗透到经济的大多数领域。工业领域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65.2%;投资领域中,非公有经济投资比重达67.7%;市场销售方面,个体私营贸易业零售市场份额提高到73.3%;外贸领域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比重提高到16.1%,其中出口比重为18.4%。
  六、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生活质量稳步改善提高
  四年来,山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政策导向,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保持物价稳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200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9.2万人,已连续三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今年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同比增长2.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1.7万人,同比增长6.0%。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几年来持续下降,由2003年的3.7%降到2006年的3.3%,今年上半年又降至3.2%,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四年年均涨幅1.8%。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连续五年和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四年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0.3%,2006年分别达到12192元和4368元,依次增长13.5%和11.1%。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7005元和3075元,依次增长14.4%和15.1%。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四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加快,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2.0%,2006年分别增长13.6%和14.9%,增速均达到10年来的最高点,今年上半年仍保持较快增长,分别为15.1%和13.3%。以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为热点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41.7%和43.8%升至2006年的45.3%和48.7%。人均住房使用和生活面积分别增加到22.6平方米和30.7平方米,均比2002年扩大1/5。而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0%和37.9%,较2002年分别降低2.4和4.1个百分点。这表明山东经济发展确确实实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消费能力在逐渐增强,消费水平和层次在不断提升。
  七、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名牌战略得到有效推进
  四年来,全省科技发明成果丰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明显增多。2006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828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237件,分别是2002年的3.0倍和4.3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13.1%提高到18.9%。专利授权量159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92件,分别是2002年的2.2倍和3.4倍。星火计划实施顺利,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占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的比重由2002年的41.4%上升到55.7%。
  随着自主知识产权的不断增加,山东制造、山东创造的名牌产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名牌队伍。2007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86个,为历年来新增中国名牌最多的一次,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二。目前全省已经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271个,占全国总数的13.8%,居全国第三位;山东名牌产品1370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60个。全国驰名商标81个,其中新增14个。
  八、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谱新篇
  四年来,全省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人口继续保持低水平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总人口为9309万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由2002年的40.3%提高到2006年的46.1%,提高5.8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初显成效。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节能降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完善配套政策,节能减排工作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万元GDP能耗,在整个"十五"期间上升、特别是在"十五"后三年加快上升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2006年降至1.23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46%;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至2.02吨标准煤,降低5.70%。今年上半年,节能降耗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省万元GDP能耗1.20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2.3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90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5.94%。全省千户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统计的4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和1306种主要工业单位产品能耗的下降面逐步扩大到2006年的91.8%和89.3%,今年上半年,千户重点企业实现节能222.83万吨标准煤。
  水资源得到节约利用。2006年,全省万元GDP取水量106.3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9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6.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11%。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4.97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5.41%;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8.74%,比2006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工业"三废"排放增量逐步减少,污染排放呈下降趋势。自2003年以来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降低,2006年COD 75.8万吨,比上年下降1.6%,2003―2006年年均下降3.1%。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96万吨,速度由2003―2005年年均增长5.7%转为下降2.1%;2007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同比减排2.72%,减排幅度逐步加大。
  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新增2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增至17个,青岛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群。8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命名;1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4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62个,文明生态村1200多个。
  九、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东中西发展的区域协调性增强
  四年来,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强县增创新优势、中等县你追我赶、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连年增加,由2002年的15个增加到22个,是近年来全国新增百强县个数最多的省份,百强县总量在全国稳居第二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区)从无到有,2006年增加到26个。30个欠发达县发展势头强劲,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超过经济强县。
  "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促进了全省东中西区域经济的互联互动,激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带动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逐步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新局面。半岛城市群建设加快,辐射带动力较强,2006年实现GDP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6%。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全省总量的65%以上。中西部地区快速跟进发展,实现工业利税、进出口、出口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半岛城市群的平均水平。突破菏泽初步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GDP、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全省前三位。
  十、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四年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逐年有新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本专科)达到143.7人,其中在校研究生4.5人,分别为2002年的2.2倍和2.6倍。文化出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93.5%和91.0%提高到95.9%和96.3%,初步形成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已完成97.8%,36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项目已竣工70.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达到42%;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制度县(市、区)覆盖率分别达到80.7%和94.3%。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已开工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6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06.3万人、996.1万人、789.7万人、647.3万人、488.8万人,比2002年末分别增长32.1%、59.3%、12.6%、133.1%、46.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已有1067万,有68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普遍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1%。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5.6%。
  总的来看,十六大以来的这一时期,是山东经济社会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的时期;是山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期;是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互相促进、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不断跨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的时期;是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山东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编辑: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