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各主要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安倍内阁支持率连续下降,社会压力悄然增强。面对参院换届选举,其执政环境日趋微妙。
据以日本政经界为主要读者群的《日本经济新闻》调查,去年9月,安倍上台时,内阁支持率一度高达71%,但此后连续下降。今年6月底,参院选举迫近,安倍内阁支持率却跌破40%大关,下降到36%,成为2001年2月森喜朗内阁跌破40%后的最坏成绩。此外,《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业集团的民意调查,也都显示出相同的倾向。这反映出日本社会对安倍内阁的失望已带有普遍性。民心涣散,社会压力增强,使其执政环境日显微妙。
安倍高唱“建设美丽的日本”上台,提出“改革与成长并重”,“创新与开放共举”的经济增长战略,并模仿“里根经济学”,主张“保守主义改革”,试图通过“压缩政府资产、削减财政支出”,实现“不增税的财政重建”。对此,日媒体曾以“安倍经济学”对其加以赞赏,期待开创“日本版新经济”。
但在执政实践中,安倍的经济改革思想明显变调。从财政改革看,2007年度的预算虽大幅削减了国债发行额,国债依存度也降到了10年来最低水平,但一般财政支出总额却反而增加了16.5%,“政策性支出”出现3年来的首次增加。
在对外关系上,安倍虽钦定“亚洲门户战略”,力争亚洲资源服务于日本经济增长,但面对全球化下的企业并购浪潮,安倍政策又表现了“拒绝外资”倾向,对外资层层设阻,纵容企业反“敌对收购”,引起内外市场疑虑,使“创新与开放”战略再次走样。对此,《日本经济新闻》曾大声疾呼,要求放弃“单行线似的国际化”,走“双向对外开放道路”。
安倍当选,可谓一帆风顺,但其之后的政治路程,不幸被“少年得志”这句古训所言中。首先,日本社会至今认为安倍政权不过是建立在“小泉摇篮中的楼阁”。自民党在2005年众议院大选中的获胜,仅仅反映了“小泉的公信”,并不等于给安倍树立了“政治威信”。其次,安倍的组阁不过是遵循了“论功行赏”的逻辑,其政治“弟兄”丑闻不断,让国民大失所望。尤其最近,以防卫大臣久间章生为代表的一大群阁僚,或染指金钱,或口无遮拦,让百姓失望,使政权威信扫地。安倍的“用人之道”,不仅给在野党提供了反攻的机会,也使原本亲近的部分保守势力敬而远之,冷眼旁观其变。
面对参议院选举,安倍更表现了“重选举、轻政策”的一面,为壮大自身实力,不惜拉“邮政造反派”复党,进一步损坏了改革形象;同时,不顾全球和地区秩序大局,一意孤行,醉心修宪,刻意追求“改变战后体制”,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保障、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拿不出有力的对策,引起社会广泛不满。对此,日本最大的反对党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甚至讥讽其过早患上了“政权末期综合症”。
当今世界,虽流行“媒体政治、时尚政治”,帅哥靓女、华丽服饰和政治演技颇为得势。但时尚毕竟是时尚,潮流过后,浪淘尽,泥沙总会沉淀。若安倍还是仅靠“技巧”和“时尚”,恐怕很难赢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