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一片喧嚣声中落幕,期间还举行了第四次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此次峰会场内看点颇多,场外异常火爆,反映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与国际机制调整的紧迫性。
首先,气候变暖急需全球治理,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此次峰会将应对气候变暖作为重中之重,其背景是该问题正成为国际关系乃至国际安全中的全局性重大课题。尽管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已成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但由于涉及各自根本利益,有关各方在如何应对与如何分担责任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其中,欧盟、日本、加拿大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属于“激进派”;美国片面强调本国利益、一味推卸责任,属于“利己的保守派”;中国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妥善兼顾自身利益与国际责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时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谓“务实的公正派”。各方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意见不一,其实质有二:一是美、欧盟、日争夺国际环境秩序主导权;二是发达国家企图藉此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延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维护自身正当的发展权益。
其次,美国的“一超”地位受到更大挑战,其“单极”霸权图谋更难得逞。此次峰会焦点原本是气候变暖,但却差点被美俄矛盾给“喧宾夺主”,即为明证。此外,德、美两个盟国在气候变暖与对冲基金等问题上激烈争夺,也充分表明美国在国际事务上难再一手遮天。
再次,西方大国难以继续主导国际事务,国际体系变革亟待机制创新。八国集团本来就是从七国集团演变而来,时至今日,其核心仍是西方七国。西方七国既想共同维持对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又要被迫适应非西方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之势,遂将七国集团加以改造、不断“扩充”,“一分为三”、搞“内外有别”。实际上,八国集团现在存在“三级架构”,即“7—8—13”结构:其中“7”(西方七国)是核心层,“8”(“7+1”,即西方七国+俄罗斯)”为中间层,“13”(“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领导人对话会)为外围层。但由于非西方与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纷纷崛起、影响力不断上升,西方七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权”已难以为继,发展中大国须实质性参与国际经济决策。
面对日益迫切的全球治理与深刻演变的国际体系,为顺应全球化与多极化大势,适应“新兴大国”崛起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的需要,应对现有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进行变革与创新。应在维持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五常”体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现有国际组织机制,并按经济与政治“一分为二”、区别对待:在国际经济领域应改进“8+5”机制(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大发言权;在国际政治领域可实施“5+4+2”模式,其中“5”指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美、俄、中、英、法,简称“P5”),“4”指日、德、印、巴,“2”指两个非盟大国。处理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应继续以“五常”为主,并在“五常”与“四国”和非盟主要大国之间增加合作。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