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室 楼春豪 1月13日至15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印度总理时隔5年后首次访华,也是辛格于2004年就任印度总理后首次访华。辛格是2008年首位访问中国的外国政府首脑,其访问本身就体现了中印政府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广泛交流,中印政府签署了《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等多项文件,“龙象共舞”更趋和谐。用温总理的话说,《展望》“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的积极信号,它将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又一份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近年来,中印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高层互访频繁。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两国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印,双方承诺深化和巩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7年索尼亚访华,成为中共十七大后接待的首位外国政要;2008年辛格访华,成为新年首位访华的外国政府首脑。 二是经贸关系深化。1995年双边贸易额只有11亿美元,到2007年11月底,该数字已突破342亿美元。两国政府已表示要将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的目标提高为600亿美元。 三是军事交往密切。两军高层实现多次互访,签署了《中印防务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7年12月,两国陆军还在昆明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演习。 但是,也存在一些阻碍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因素,可简要概括为五个“T”,即:信任赤字(Trust)、西藏问题(Tibet)、领土问题(Territory)、第三国问题(TriangularRelations)和贸易逆差问题(Trade)。“西藏问题”和“领土问题”是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短期难以解决;“第三国问题”指美国因素和巴基斯坦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中印之间的“信任赤字”;“贸易逆差”是印度商界主要担心的问题,2004年印度还顺差达17亿美元,但2007年印度逆差将近120亿美元,且此数字还在扩大。 未来,中印政府应正视两国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以开创性的思维寻找合作契机,驾驭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使之在国际政治的大风大浪中稳步前行。 一是重视“资本的力量”。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力量主要包括:政治力量(外交、军事)、资本力量(经济)和社会力量(民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和“世界办公室”的印度具有巨大经济互补性,两国应挖掘经济互补,利用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加深彼此联系。 二是加强“机制建设”。实力相当的邻国容易陷入彼此互不信任的“安全困境”,中印亦不例外。唯有理解彼此安全忧虑,将解决问题和开展合作的方式机制化,才能逐渐走出“安全困境”。 三是深化“利益交叉点”。中印在全球化、国际贸易、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反恐等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看法和共同的利益,上述领域可成为两国关系的“粘合剂”。最近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印就发出了共同的声音。 中印关系是曲折的,两国曾缔造过“秦尼印地帕依帕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佳话,也曾走向对立和冲突;中印关系是复杂的,同为“金砖四国”,两国的发展面临很多“同质性”,但地缘政治和历史问题却是难以摆脱的包袱;中印关系更是重要的,两国关系早已超越双边和亚洲的范畴,具有全球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守得云开见月明”。诚如辛格总理所言,“亚洲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发展”,“中印两国必须超越历史争端”,“避免对抗、建立信任、协商一致”。相信只要坚持“潘查希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将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