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瑞雪纷飞中抵达北京,开始了其就任首相之后的首度中国之旅。短短的三天行程,无论是中英两国领导人高级会晤,还是八大合作文件的正式签署;无论是做客人民大学,还是到访上海崇明岛生态城,布朗一行在积极推销英国,对华政治、经济公关的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新一届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主张与未来中英合作的新重点。
双边经贸合作赋予新内涵
近年来,英国的经济增速一直高于法国和德国等其他欧盟国家,堪称“欧洲最为成功的经济体”。但是,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英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甚至爆发了北石银行挤兑风波,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布朗政府以及英国工商业界都认为,今年对于英国乃至全球经济将是“艰难的一年”。
在此背景下,曾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对英不是威胁而是机遇”的布朗,更是将中国视为英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复杂形势,以及增强英自身经济稳定性的重要合作伙伴。此次中英双方在经贸领域达成的系列成果,就为未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提升中英财金对话级别。双方达成将中英副部级财金对话提升为副总理级经济财金对话,凸显财金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重要性。
其次,推动双边贸易额增长。英媒体将中英签署近8亿美元的大订单称作是一项“历史性”交易。此外,两国领导人还同意到2012年把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400亿美元提高到600亿美元。未来双方在技术贸易、能源环保、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将可望加强。
第三,共同提倡经济对外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英属于自由贸易经济体,秉持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布朗上台后,一直主张欧盟的改革应当是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的欧洲。在当前中欧关系深受贸易保护主义困扰的环境下,这不矢为一种积极的声音。布朗也曾公开表示,“将在欧盟内坚持正确的对华政策”。
最后,有望推动中国对英投资。向中国市场推销英金融服务业是布朗此行的重点,且颇有收获。布朗还邀请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英国,并选择伦敦作为其设立海外办事处的地点。他称,“我相信在2010年,我们将看见100个新的公司在英国投资,100所英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是现在的两倍,新添数千个工作职位。”英舆论就认为,“布朗为中国公司将数十亿英镑投资到英国打开了大门”,“这次访华不仅以经贸为中心,而且想使英国在中国全球投资的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密切全球事务沟通
布朗上台后,在延续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优先的外交传统的同时,对英国外交进行调整,较为突出的是强调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
在对华政策上,英国政府看重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并特别强调中英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及合作机遇。并认为,“与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进行建设性合作,是英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因此,布朗此行的另一大重点是在重大国际议题上,加强与中国的沟通与协调。布朗积极提倡的“千年发展目标行动宣言”就在华得到了支持。
环境合作成为新动力
布朗在上任之初,就积极提倡英国要充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为此,英国不仅在国内积极推行环境立法、拟建生态城等系列主张,而且在推动全球共同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舞台上颇为活跃。在气候与环境领域,布朗政府也一直将中国列为合作重点。此次访华中,中英专门发表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并启动了两国合作把上海崇明东滩开发为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项目。
布朗表示,这一项目显示出,英国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环保事业的“领跑者”。他说,英国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国内建成10个生态城,泰晤士河谷将是第一个。生态城项目将在全球领先探索减少碳排放、更好的交通方式以及开发可替代性能源。英国政府将为此提供数千万英镑的财政支持。而崇明东滩生态城项目与泰晤士河谷有着密切联系,英国将对华转让环保技术,中英两国政府正在超越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而进入高层次的合作与对话,包括在科技、文化,尤其是环境保护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