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环球论坛>最新报道
站内搜索:
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影响力
2008-06-30 14:49:00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刘军红 大众网--大众日报

  ■环球论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刘军红


  从外交角度看,人民币的适度强势,将增强我国在谈判桌上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从国际货币体制的层面看,人民币汇率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势,有利于促进各国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奠定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
  1美元兑7元的心理大关,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市场无法预知人民币升值的底线在哪里。人民币不确定的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是不确定的。
  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当前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与当年日本经历的两次超常升值比,确实并不算太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或也可承受。如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兑制度改革以来,在两年零8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15%左右。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冲击”时期,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夜间由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308日元,升幅接近14%;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的一年半内,日元对美元净升值约100日元,升幅也接近40%。不可否认,这两次日元的超常升值,对日本经济构成了实质性的打击,迫使日本政府、企业实行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变,最终,提高了“日元升值抵抗力”。
  但是,汇率问题不能简单地从市场数字上看,还必须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乃至银行等多种经济主体的经营结构和能力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究竟是好是坏,也不能简单而论。
  一般讲,汇率集中反映着一国的利率、物价、就业、国际收支,乃至资产价值的变动率,可谓综合经济指标的交汇点。因此,汇率政策总是被看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而1880年国际金本位制形成,标志着国际货币体制已纳入国际关系体系。自此,汇率问题便被纳入国际政治射程,不再仅仅表现为经济问题,而上升为国际政治和外交问题。在此,汇率政策又带有了外交政策属性。
  从经济层面看,有三个主要理由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不利。第一,中国农业生产率非常低,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说不具备价格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过度,恐将导致进口农产品对国产农产品的价格冲击,加重三农政策难度;第二,中国贸易基本属于加工贸易,即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取决于进口零部件、原材料等价格的变动。人民币升值导致的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将直接反映在出口制成品的价格形成上,由此,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简单使用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贸易失衡。第三,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中,“外币资本”(通常为美元资本)占相当比例,人民币升值,则有可能导致外币资产缩水,而外币资产的收益率则因人民币升值而扩大。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升值过度,有可能导致银行等最终收益下滑。
  但是,若从物价角度看,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状态,又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就进入了涨价轨道,2004年进一步突入暴涨区间,并带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进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形成了“进口通胀”,导致国内物价快速上升。在此,人民币保持适度强势,无疑有利于抑制进口通胀。
  而经济问题总是相互联动的,比如放任人民币升值,就需要保持足够高的利率水平;而利率过高,又将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虽然这有利于缓解贸易收支失衡,但也会带来股价下跌,个人可支配收入缩水,打击消费,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导致生产率停滞,最终将演变为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又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从外交角度看,人民币的适度强势,将增强我国在谈判桌上的发言权,有利于维护中国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从国际货币体制的层面看,人民币汇率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势,有利于促进各国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形成对周边有影响力的“人民币云团”,从而奠定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
  但是,鉴于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阶段性差距。尤其是金融资本市场还不具备支撑国际货币的条件,人民币过度升值,特别是不确定地升值,依然还是非常不利的。对此,还需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编辑: 栾晓磊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