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否会对伊动武,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以色列的军事能力以及实施打击的目的、效果;二是伊朗对遭到打击可能采取的回应措施;三是伊朗核发展对以色列的威胁程度以及伊核发展达到了何种程度,是否已接近或跨越以色列划定的“红线”;四是国内外环境是否具备,尤其是最主要盟友美国是否首肯。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威胁可能对伊朗动武的声音再次高涨。6月6日,以副总理兼运输部长莫法兹公开表示,如果制裁措施不能阻止伊朗核计划,以对伊核设施进行打击将“不可避免”。以总理奥尔默特也多次强调伊朗发展核武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伊核计划。据《纽约时报》披露,本月初以色列军方在地中海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进行长途奔袭伊朗的模拟演练。那么,以色列频繁发出的这些威吓,究竟是即将动武的前奏,还是如伊朗所言的“心理战”呢?
首先,从军事方面来看,以色列难以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实力长期居于绝对优势,不仅具有对伊长途空袭的能力,过去也拥有袭击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核设施的经验。尽管如此,鉴于伊朗核设施众多且分散,从目前看,以色列空军还难以做到对伊所有核设施进行大规模且全面持久的连续打击,从而达到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的目的。
其次,以色列尚未做好应对伊朗可能报复的准备。针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必然进行报复,其中可能的报复手段包括:运用射程可达到以色列的“流星”系列中程导弹对以境内目标发动袭击,包括打击以色列的核设施;通过哈马斯和真主党等组织袭击以色列;在全球范围内对以色列以及犹太目标进行打击。伊朗领导人已一再警告以色列不要低估伊的报复能力。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甚至表示,为了毁灭以色列,伊朗宁愿牺牲一半的人口。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警告,对伊朗的打击将使中东变成一片火海。
第三,伊朗的核发展并未达到“红线”,以色列对伊现有的核威胁有夸大之嫌。当初布什对伊拉克动武很大程度上是在以色列大肆渲染萨达姆的威胁下促成的。萨达姆之后,以色列又将伊朗列为最大安全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对以色列在伊朗核威胁上评估一直持怀疑态度。去年底美十多家情报机构联合公布的《伊朗核能力和意图》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指出,伊朗已于2003年中止了核武研制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权威机构都认为,伊朗距离拥有制造核武的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伊朗核威胁尚未达到需要动武的紧要关头。
第四,从内外因素看,动武的条件不成熟。从以色列内部看,自2006年以来,以色列因对真主党战争失败而遭遇重大挫折,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奥尔默特政府面临严重信誉危机。此种情况下,发动事关以色列生死存亡的重大战争行动不可想象。从外部看,外交解决仍是近期国际社会对伊核问题的总方向,以色列一意孤行不符合其国家利益。近日,安理会五常和德国(5+1)已向伊朗提出了新的恢复谈判一揽子激励计划,而伊朗也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方案,这两方案存在一些共同之处,近期恢复谈判的可能性很大。
以是否动武,美国的态度也很关键。没有美的支持和首肯,以难以对伊动武。目前布什总统是否对伊动武决心未下,美内部反对动武声音远高于支持动武声。美当前政策仍是联合欧盟,对伊朗施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即使布什可能对伊动武,也不愿由以色列出面。美普遍认为,由以色列出面实施打击可能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以色列能力有限,不能彻底摧毁伊全部核设施;伊朗在国际舆论上将更有利,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展核武,以应对以色列的威胁;以色列的行动可能将伊核问题由一个国际核不扩散问题转化为伊以争端、犹太人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不利于伊核问题的解决,激化西方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对立;伊朗会认定,美国为以色列动武开了“绿灯”,可能对美实施报复。
根据对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研判,以色列近期对伊单独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大。以领导人发出的威胁言论,除了是对伊进行警告和恫吓外,主要是迫使国际社会对伊采取更严厉措施,避免伊核问题拖而不决。此外,这与以色列内斗也密切相关。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维尔奈批评莫法兹的言论是一个“政治游戏”,指责他对伊朗表现出的强硬姿态是为了将奥尔默特赶下台,自己当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