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刘军红
题记: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最新的500强排名中,美国金融资本在500强企业中全线后退,而日欧以及中国等大企业排名前靠。这折射了大经济格局怎样的裂变?
最近,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2008年“世界500强”排名,突出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上的三大变化,即“资源国家主义”、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体制龟裂,以及新兴经济体崛起。
石油垄断企业成为强中强
伊拉克战争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中南美主要资源国先后大搞油气资源国有化;俄罗斯、伊朗及北非也积极回购能源股权。迄今,全球油气企业的70%实现了国有化,“资源国家主义”渐成潮流。由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从“行情资源”转变为“战略资源”,推动国际石油资本、跨国资源企业展开全球大并购。“资源国家主义”在创造了高油价的同时,也将一批资源、能源垄断企业推上全球旗舰位置。比如,今年世界500强的前10位企业中,就有6家是跨国石油资本主导的资源垄断企业。埃克森美孚更是持续盘踞利润榜首地位。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及巴西等入围企业也表现了相同的特点。
面对石油涨价、能源短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演变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政治问题之一。2007年初,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将应对气候变暖纳入议程,标志着气候问题已上升为“国际安全问题”;年底,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动框架公约签约国大会在印尼巴厘岛敲定了“后京都议定书”路线图,由此,2007年被喻为“气候元年”;而2008年起,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期,人类迎来了“低碳时代”。
由此,“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成为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节能减排技术及其产品成为抢手货。率先开发了“油电混合动力车”的汽车巨头、掌握先进环保技术的钢铁、电力等垄断企业、在替代能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跨国企业等,纷纷控制了世界强者席位。
美国金融资本全面退步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被认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被称为21世纪型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体制漏洞。以往,长期占据世界500强前列的美国金融资本全面退步,甚至无缘入选。
国际金融体系历来被归类为世界政治的后院。战后以来,美国把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巧夺世界财富,控制全球经济命脉和政治权利。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美国金融资本收益下降,使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受到牵制。
这种牵制力量的来源,正是美国的昔日盟友日欧,而不是新兴经济体。原因很简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与美国的矛盾,仅仅表现为贸易、投资关系的失衡;而日欧与美国的矛盾,则体现在货币、金融等核心利益上的较量。在冷战时代,日欧借用美国提供的安全庇护,蓄积了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金融实力。冷战结束,日欧便开始浮出水面,要求全球治理权力。突出表现就是欧盟启动,欧元诞生,以及日元国际化的启程。
如果说欧盟形成,在经济总量上瓦解了美国经济绝对超级地位,那么欧元的诞生,则在国际货币体制上,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了实质性挑战。而日元国际化战略旨在通过营建亚洲经济圈,排挤美元,与欧元一道,推动“货币地区主义”,催生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裂变。
事实上,“次贷危机”后,美日欧在处理危机的政策上已表现了明显的裂痕。以往被称为美日欧协调政策、共管世界金融秩序的七国财长会议,在处理“次贷危机”上,并没有发挥统一步调的功能。
迄今,美日欧的金融政策也没有完全一致,仍各打各的算盘。体现在全球500强的金融排名上,自然形成了美国金融机构大退步,日欧金融集团积极靠前的态势。
中俄印巴阔步向前
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四国”企业的登榜数量持续增加。包括香港的中资企业有29家上榜,较去年增加5家,中石化更是挤入了前20强之列。印度7家公司入围,俄罗斯和巴西各有5家企业榜上有名。
自从2003年秋,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对新兴市场国经济发展预测报告后,“金砖四国”(BRICs)便成为全球最响亮的时代关键词。新兴市场的兴起,预示着全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新兴经济体的持续成长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其龙头企业登榜世界500强,标志着国际经济体系的力量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政治结构生变,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诚然,当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可能给新兴市场国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新兴经济体企业能否保住现有地位,仍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为此,能否实现制度创新、积极维护、开拓市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序转轨,将决定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基本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