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学刚 这次金融危机源于信心危机,更需增强互信,提倡相互理解 10月24日至 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45个亚欧会议成员的领导人在“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下,形成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的一系列宣言、共识和协议。与其他国际会议不同,北京会议最大的成果和特色是在当前世界金融海啸冲击、部分西方国家依然奉行意识形态至上和政治干涉、地区战争硝烟不断的复杂国际局势下,再次凸显了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重要性,堪称加深东西方互信、构建新型亚欧关系的一次重要盛会。 互信是各国共赴时艰、携手应对金融海啸的前提,更是保证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会前会上,不少欧洲国家不约而同表达了对中国金融稳定作用的重视及加强双方合作的“迫切心情”。然而,年初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和政客的作为却与现今的表现背道而驰,中国人民对此记忆犹新。但“朋友来了有好酒”,热情、大度、自信的中国人民依然不计前嫌,伸出友好的臂膀,对参会各国堪称实实在在的触动。会议期间,德、法等国领导人纷纷就对华关系作出积极表态再次证明,中欧合作、对话是大势所趋,对抗、指责不符合双方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次金融危机源于信心危机,更需增强互信、提倡相互理解。值得肯定的是,欧洲各国领导人在会议期间所展现出的理性和远见卓识,不仅对应对金融危机产生积极影响,更对中欧关系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互信也是促进亚洲内部和谐、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基础。亚洲国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历史上曾遭欧洲国家殖民奴役,中日、日韩、中印等相互之间因历史和现实问题,互信仍然不足。当前,面对外部风险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难题,亚洲各国应当如何自处,成为重要任务。值得欣喜的是,本次会议期间,中日韩和东盟 10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2009年上半年设立总额达 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金,堪称东亚经济合作的重大进展,反映出亚洲国家互信的加深。由于相比欧美等发达地区,亚洲国家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受创较小,不少国家属新兴经济体,经济活力较强,相信随着互信合作的加深,亚洲在对欧交流和国际事务中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此外,亚洲各国国情和历史文化差异性普遍较大,对“人权”、“自由”往往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解,更需要双方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加强“文明的对话”,避免“文明的冲突”,切实增强互信,减少摩擦。 美国也应以增强互信为出发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亚欧经济合作。美方一直担心中国崛起以及中欧合作对美国地位构成挑战。近期,美方刚刚宣布将于11月中旬在华盛顿举行全球金融危机峰会,因此关于“亚欧两个大陆将如何协调金融政策”的话题,成为美国一些人士关注甚至“ 担忧”的焦点。一些美国学者担心国际金融风暴发生后,“过去只停留在政治和战略层面的美中欧三足鼎立格局,可能向经济乃至金融秩序延伸”,流露出对其他各方信任不足及过多关注维护自身超强地位的心态。其实,美方此举大可不必。毕竟,欧洲是仅次于美的金融危机受灾区,而中日两国是拥有最多外汇储备和最多美债权的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重要,亚欧合作实为客观必然。特别是北京会议处于欧美峰会和华盛顿金融峰会之间,客观上可起到弥补和衔接作用,对美缓解危机有一定益处。 互信是亚欧首脑会议的主旋律和灵魂,中国推动互信合作的诚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作为会议东道国、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政府庄重承诺将负起必要的责任,在维护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构建新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在会议期间已经及时地将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列为首要议题,加强与成员国协调,推动合作机制,初步显示了积极、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实力仍较有限,不可能“拯救全世界”,中国对外界的溢美之辞仍需保持谦虚谨慎态度。在“后奥运时代”中国应继续致力于扩大内需、优化国内环境,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