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短房 巴以均保持着“全民皆兵”的非常状态,但这种号称“为了安全”的武力提升,最终却与双边安全背道而驰。对于两个互相仇视又比邻而居的实体而言,再多兵力也无法确保自身的安全。双方惟有从建立最基本的互信开始,才能驱散硝烟,停止流血。 由于哈马斯在6个月停火期满后宣布不再延长并接连向以色列境内发动袭击,以色列从 27日起对加沙地带进行大规模空袭报复,目前巴以冲突大有升级之势。 剑拔弩张的双方都发出了扩军备战的动员令,在他们看来,自己和自己的人民正处于对方武力威胁下,需要更多的兵力,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安全是人人渴望的,对于饱经战火蹂躏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而言更是如此,也正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渴望,加沙人才会一边倒地支持好战的哈马斯,而以色列选民才会广泛响应政治家们“以眼还眼”的号召,为冲突行为的升级大开方便之门。 问题是,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能确保彼此的安全? 自建国次日即陷于战火中的以色列,早已是全世界战争动员体制最强大的国家,72小时内便可将 3.4万人的常备军扩充到 48 万以上,占总人口12.6% ;哈马斯武装号称常备军2万,对于仅有 120万人口、且物资匮乏的加沙已是天文数字,而目前加入其袭击行列、甚至充当人肉炸弹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可以说,双方均已保持着“ 全民皆兵”的非常状态,兵力的动员已近乎极限,以色列对哈马斯的空袭无孔不入,哈马斯的火箭弹和人肉炸弹也随时可能锁定任何以色列目标,传统意义上的战线概念早已过时,这种两个民族、两个实体的全方位对抗,实在已无所谓前线与后方、军人与平民之分,每个人都是战斗者和受害者,不管你愿意与否。 但是,双方这种声称“为了安全”的武力提升,最终却与双边安全背道而驰。漫长的阿以、巴以冲突史且不去提,即以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对峙的一年半而言,彼此之间,又何尝有半点安全感可言? 声称“缺乏安全感”的哈马斯在6个月停火期间不断发动袭击,上个月18日公开呼吁重新评估与以色列间的停火,本月更干脆宣布不再延续,并在停火失效后不顾国际社会劝阻,一再升级对以色列目标的袭击;同样声称“缺乏安全感”的以色列在蛰伏多日后,选择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大规模报复手段,“面+点”的轰炸、几千人的伤亡,已完全是国与国作战的场面。 显然,双方迄今为止所投放的兵力并未能给各自带来安全,反而让双方都陷入更严重的不安全之中。双方政治家总结的结果是:兵力还不足够。于是以色列开始动员预备役,外长利夫尼声称要通过“改变加沙政治现状”,一劳永逸地“使以色列民众摆脱哈马斯袭击的梦魇”;而哈马斯也在总动员,他们已擅自判处中东和平进程死刑,至于对以色列的宣判更是毋庸置疑,“消灭以色列”一直是哈马斯的最高宗旨。 无论怎样动员,哈马斯也无法“消灭以色列”:4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最少出兵4万、最多50万,兵力、装备数量甚至质量在大多数时候都优于以色列,却并不能将之从地图上抹去;至于以色列,增加的兵力投放或许可以占领加沙,驱逐哈马斯,可这又如何?他们曾占领整个巴勒斯坦,将巴解组织从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赶到黎巴嫩、甚至一直追杀到突尼斯,可是又能如何?以色列人因此摆脱“袭击的梦魇”了么? 对于两个互相仇视而又比邻而居的实体而言,再多的兵力也无法确保自身的安全,双方首脑惟有如同萨达特(埃及前总统)与贝京(以色列前总理)、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前领导人)与拉宾(以色列前总理)那样,摆脱单纯武力思维,从建立最基本的互信开始,重新尝试共存、共处,才能驱散硝烟,停止流血,获得真正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