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2009-03-17 A6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余翔
提要:20国集团伦敦峰会4月2日召开,英法德这三个欧洲大国能否步调一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对美国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目标备受关注。然而,三国不仅在领导权的争夺上各怀心事,而且在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的细节、救市措施上也存在分歧。
4月2日将在英国召开20国集团伦敦峰会。欧洲大国能否团结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将决定在此次峰会上欧盟能否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对美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英法德三大国间的分歧备受关注。
第一,争夺领导权。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盎格鲁-撒克逊经济模式的弊端,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的需要。与其被动改革,不如以受害者的姿态主动参与构建新的金融体系,以求得先机和话语权。这是英国积极参与和推动 20国峰会的真正动机。虽然英国亦积极提出要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但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长期目标。因为有理由相信,英国人揣测美国并没有准备好或者说有充分的意愿,在4月2日的 20国集团峰会上重塑世界金融体系。美国目前优先考虑的是让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动议少了美国便成了口号。
法国一直觊觎世界的领导权,更不用说是欧洲的领导权了。此次金融危机给了法国绝佳的契机。自危机爆发以来,法国是欧洲反应最为积极和激进的国家。危机伊始,法国便积极唱衰美国的经济模式,呼吁重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法国对美国金融霸权早有不满之心,但囿于自身实力,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与美合作的政策。此次金融危机令美国遭受重创,法国总统萨科齐直呼应抓住“伦敦峰会这一最后的机会”。
德国一向对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非常自信,主张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但却遭美英冷遇,未获国际社会响应。此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应验”了德国的主张,也强化了德国加强金融监管的信念。德国总理和财长曾多次公开高调声称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美英模式的终结。德国视此次金融危机为推行德国理念的良机和赢得欧洲主导权的契机。德国提出要制定《国际可持续经济宪章》,推广德国模式。在很多问题上,德国更多地联合法国排挤英国。
第二,伦敦峰会目标优先顺序不同。英国和德国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使经济迅速走出衰退。应运用“大胆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稳定当前金融市场,帮助民众和企业渡过当前经济困境。法国则认为重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才是最为重要的。
第三,同意加强监管,但细节有争议。( 1)监管的程度不同。 英国认为约束金融活动会导致整个体系无法运转。在英国首相布朗看来,伦敦的金融市场是英国经济的真正支柱,其已经为金融危机付出了足够沉重的代价,不能让它付出更多。只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同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但英国为其加上了一个前提:“为世界所共同接受的监管标准”,这也为日后英国“阻挠”法德的改革留下伏笔。( 2)监管对象不同。 由于欧洲大陆有安道尔、 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这些“避税天堂”,所以法国和德国希望加强对冲基金的监管,而作为欧洲大部分对冲基金总部所在地的英国,谈论更多的而是如何打击避税天堂。( 3)监管主体不同。法国认为目标各国独立对本国机构进行监管,太“零碎”。主张统一会计标准,呼吁将各国监管机构"联邦化",但英国和德国都十分看重自己国家的特性。
第四,救市举措存在分歧。法国和德国虽在金融问题上步调较为一致,但在救市方案上存在不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振兴计划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 法国总统萨科齐批评英国首相布朗的救市计划收效甚微。英国和德国则对法国带有国家保护主义色彩的产业刺激计划非常不满。
■名词解释
盎格鲁-撒克逊经济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经济模式又称新美国模式,该模式信奉尽量少的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的便利化。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一模式推动整个美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受到了政治家和学者们的大力推崇。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盎格鲁-撒克逊经济模式更是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教材,没想到的是,学生尚未毕业,老师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