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2009-05-19 A7)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刘明礼
近年中欧关系波折不断,去年时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一意孤行会见达赖令中欧关系跌至谷底,例行的中欧峰会也被取消。5月20日,中欧峰会即将在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捷克恢复举行,但中欧关系摩擦的阴影却挥之不去。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中欧关系屡受挫折究竟症结何在?
有人把中欧关系摩擦归结为萨科齐等新一代领导人反复无常,缺乏战略眼光,对中国缺乏了解,进而在一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立场。的确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从根本上决定国与国关系的应该是国家利益,我们还需要从基本面上找原因。
中国和欧洲由于地缘上相隔甚远,相互利益交织较少,过去20年来,中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经贸往来。欧洲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借机输出商品和资本,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欧洲的资金和技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局面,双方都会从中受益,中欧关系的发展也确实甜美如蜜月。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一段时期,虽然在人权、意识形态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未能妨碍中欧关系稳步发展的原因。
但近几年,随着国际形势以及中欧各自形势的变化,中欧关系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经贸问题,有许多新因素加入进来。而这些新因素中,中欧间的分歧和竞争性突出,影响到了整个中欧关系。
首先是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问题。贸易逆差不是新问题,但近年逆差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在欧洲引发了密切关注,许多欧洲人认为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冲击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在民众压力下,欧盟政府层面对华经贸政策也趋于强硬,不仅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还让人民币汇率成为中欧关系中的新议题。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根源在于欧盟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力下滑,高科技产品方面与美国差距越拉越大,传统产业又饱受新兴国家冲击。欧盟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之路在于刺激自身经济活力,但这涉及到复杂的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问题,短期内难有成效,便将矛头转向中国,其要求当然不能为中国所接受。所以,由于在经贸合作——中欧关系中最重要内容上出了问题,整个中欧关系出现摩擦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是能源和气候问题。欧盟近一半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耗依赖进口,但近年俄罗斯给乌克兰“断气”、中东局势持续不稳等因素,令欧盟对自身能源安全十分担忧。欧盟为缓解能源困境,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但却和中国发生碰撞:一是欧盟要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试图从俄罗斯、中亚、非洲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与欧盟形成了竞争关系;二是欧盟要借“气候变化”这一议题推动世界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是其“公关”的重点目标,双方的分歧十分明显。
第三是发展模式问题。欧洲国家军事等硬实力有限,但自认为“软实力”有优势,并将此作为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工具。在欧盟的“软实力”中,战后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欧洲国家在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同时,都附加政治经济改革等条件,欲推广其发展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却成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而中国则是“ 经济形势最好的主要经济体”,这更冲击了欧洲模式的吸引力,削弱了欧盟的“软实力”。
总的来看,中欧仍是国际舞台上彼此可以借助的力量,这也是中欧峰会得以恢复的原因。但中国近年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外利益和影响力的扩展,已经打破了中欧关系的地缘界限,对欧洲的利益造成冲击,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难再美满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