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科学数据接收的50米天线(位于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观测站)。
高峰期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掀起了第一次月球探测高峰。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共发射108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成功发射48个,成功率为44.4%。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首次载人登月。接着,阿波罗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进行了载人登月取样,前苏联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进行了不载人登月取样,共获得了382公斤的月球样品以及海量的科学数据。人类的月球探测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宁静期
自1976年到1994年,持续约18年人类没有进行过任何成功的月球探测活动。科学家分析,主要原因是:
首先,由于之前的月球探测活动耗资大、效率低、探测水平不高,人类需要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新的探测思路和战略;第二,集中精力发展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第三,将月球探测技术向各领域转化、推广和应用,完善航天技术系统,研制新的空间探测技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外星资源进行科学和技术准备;第四,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探测资料的消化、分析与综合。
理性期
1986年,空间探测技术和月球科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阶段,对月球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探测时机已经成熟,开发利用月球矿产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建设月球基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新世纪月球探测的总体目标。
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了“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的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又快、又好、又省”的空间探测战略开始实施。
2004年1月14日,美国宣布了其新的太空计划,提出2008年前开始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进行系统的月球探测;2015—2020年重新载人登月,在月球上长期居留;2030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欧空局规划在2020—2025年实施载人登月,并在月球上长期居留,2035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俄罗斯、日本、乌克兰、奥地利、巴西和印度等国家和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并在积极实施中。
图为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