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嫦娥探月>最新消息
站内搜索: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
2007-11-26 15:14:00 作者: 中国新闻网

 

“嫦娥之父”叶培建   

    谁造“嫦娥”奔广寒——记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1月7日,卫星经过十多天的飞行,顺利到达月球轨道,实现绕月飞行,并于11月26日成功传回第一批图像。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步——“绕”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成为现实,中国航天继东方红通讯卫星、神舟飞船后,开启了深空探测领域的全新篇章!

    举世瞩目的探月工程是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等五大系统组成,卫星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军负责,而具体领导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研制工作的就是叶培建院士。

    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

    从银杏之乡到航天之路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在泰兴胡庄镇海潮村一个军人家庭。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战役打响。叶培建的父母随部队北撤时,将不足一周岁的他送到毓秀乡(现根思乡)李秀河村的外婆家。1951年,叶培建在李秀河村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一年后,父亲抗美援朝回来,叶培建开始跟父亲“转战四海”。“部队到哪儿我到哪儿,所以我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

    用叶培建自已的话说,孩提时代的他,跑不快,跳不高,往往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时,总是排不上“大王”和“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当小兵。上中学时就大不一样了,学习成绩跑在最前面,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学,这是全省、乃至在国内都算一流的中学之一。花甲之年的他曾感慨万千地说:“湖州中学,是我真正接触科学的开始。”

    在填写大学志愿时,叶培建想搞飞机专业,因此他填报了北航、南航等大学,然而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直到“文革”才知道,当年浙江省把省里很多优秀的学生留了下来。1968年,大学毕业的叶培建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529厂(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这样的分配令本来就想搞航天航空的叶培建喜出望外,他自己说:“这就叫缘分!”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因为早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叶培建一年三考,全部中榜。一考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但由于当时航天部不主张本系统人员出系统学习而放弃。二考航天部502所鲍百容先生的研究生,也顺利过关。同时,叶培建还考中了出国留学研究生。当时,杨家墀等老前辈考虑到中美之间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差距较大,建议他去欧洲学习。于是,1980年7月,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留学深造。瑞士的景致很美,但叶培建丝毫不为之分散精力,瑞士一家报纸曾做过叶培建的专访,报道中说:他从不去酒吧,也不太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工作上。叶培建说:“中国从那么多人中选派我出来学习,我们的祖国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以后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当时国外还不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凭,叶培建用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同等资格考试,获得了博士生资格。1982年《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绍过他是如何通过语言关、资格关的。瑞士国土不大,教育却很发达,制度严格。当时邻国法国有国家博士、工学博士或科学博士、大学博士几个学位,而瑞士仅有一项:科学博士。1983年叶培建以一篇论文,获得了瑞士纳沙泰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他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信息处理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他出国后有人议论:小叶出身干部家庭,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夫人也已出国,他不会回来了。但五年后的1985年8月,他在完成学业后,就回到了祖国的热土上。“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祖国的面貌”,这话在叶培建心里始终像一团燃烧着的火,他要用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把所学尽快用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为铁路运输提供现代化的设备,这在当时是一个开创性的科技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确定了轴承滚动与滑动的模式区别方法,并编制出软件。当时的条件很差,他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仪器乘火车,在晋煤外运的线路上,一站一站地采集数据,修正模型,没有信息网络就利用铁路电话线传输数据构成系统。当时同事戏谑的说他是“洋博士背着仪器乘火车”。

    艰苦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果实,这个项目给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带来了长足的发展,成为502所的拳头产品,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HBDS-1型第二代车辆热轴探测系统在1989年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他开始辅助中科院院士杨嘉墀和五院原副院长张国富工作,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为院科技委中最年轻的常委,并任五院计算机技术副总师,后任总师、卫星应用技术负责人。

    信息资源和卫星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是世界各国卫星研制者们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共同追求,叶培建用自己的实践不懈地追求着其中的最大值。

    “VSAT”是“非常小口径卫星终端”的英文缩写,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VSAT系统的首任设计师,叶培建让VSAT掀开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新篇章。

    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纳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的“卫星通信双向网系统”的设计方案,他们联合作战,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设计开发出亚洲最大的VSAT系统,先后解决了“最优化的信道分配”、“应用软件”、“平稳切换”等问题,使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卫星实现广播和双向数据传输,并能支持3000个双向小站,使交易过程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即可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全国第一期VSAT应用班的培训中,来自全国100多个证券交易中心的负责人对叶培建说:你们让股民们真正享受到了平等的权利。

    深交所曾以年薪40万元聘请他,却被他谢绝了。五院的原副院长李祖洪曾说:这个叶总啊,要不是为了卫星上天,早就是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了。每当听到这话,他总是接上一句“我们家三个兄妹中,我虽然收入最低,但学历最高。”当时,面对月收入两千多元和年薪四十万的数字之差,他平静如水。

    十多年来,在他的技术主持下,研究院开发和改进了卫星设计研制的各种软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建设了卫星与飞船设计、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初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卫星与飞船研制数字化和CAD/CAM一体化,推进了星船研制的进程,提高了卫星和飞船的计算机设计水平。

编辑: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