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均在检查机器运转情况。
“企业搞技术创新,受益最大的是我们一线工人。”莱钢集团热电厂煤气除尘班班长李平均,站在42米高的除尘平台最高点,告诉记者现在除尘工工作很轻松。
我们现在上班
也敢穿白衬衣了
钢铁企业的煤气除尘工,承担着炼钢炼铁高炉排放的尾气除尘工作。“上班白衬衣,下班黑外套”。1992年从莱芜技校毕业的李平均,被分配到莱钢热电厂,当了一名“黑领”除尘工。
李平均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工作环境,高炉一放尾气,煤气除尘车间里“色香味”俱全——含有大量杂质的黑乎乎的煤气充斥着整个工作间,工人们在高温、高热、高污染的环境中不停地忙活着。“一天下来,除了体力透支外,早晨穿的白衬衣,到晚上下班肯定变成了黑外套。”李平均告诉记者。
李平均的“黑领”生活,随着莱钢一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而彻底改变了。从2002年开始,莱钢在国内首家独立使用了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整个除尘工作在全密封状态中运行。参与整个工艺实施并受益的李平均,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里敲敲键盘,监测机器运行状态就行了。
“1992年我刚上班的时候,整个莱钢钢产量不足100万吨,那时我们煤气除尘车间三个班50多口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现在莱钢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采用新工艺后,我们这个车间只有一个班13人,大家每天轻松地呆在电脑跟前,也敢穿白衬衣了。”已经变成“白领”的李平均笑着告诉记者。
局外人也许不知道,李平均现在操作的布袋除尘新工艺,其实就是莱钢在严峻的供水形势下,为了企业生存、职工生活背水一战的结果。
高效节水工艺
让同行难以置信
“珍惜水,就是珍爱生命。”这是莱钢生活区马路边的一块大型公益广告牌上的字样,它更多记载着莱钢十几万人,十几年来对水的认识的变化。
2002年以前莱钢供水主要是依靠开采地下水源,受水文地质及区域补水状况影响,水源地渗透能力强,涵养能力差,属于北方典型的季节性缺水地域。
“1994年,莱钢钢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家搞完大庆后,都匆匆忙忙跑回家接水,当时一天三次定时供水,错过了接水时间可就麻烦了。”莱钢集团技术资源部副部长梁凯丽如此描述当时莱钢的生活景象。
2002年前后,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是一项备受争议的项目,新工艺最大的好处是节水,传统湿法除尘吨铁需要用水500公斤,布袋干法除尘吨铁用水仅需要2公斤。但干法除尘技术当时不够稳定,为保险起见,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湿法工艺或干、湿系统并存。莱钢2002年新上750立方米高炉,李平均班组承担的科研项目——“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的应用”也渐趋成熟,在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李平均与同事们背水一战,布袋干法除尘一次成功,企业用水量锐减。
有意思的是,2003年,莱钢上报国家发改委吨钢用水量3.75立方米,而那时全国其他钢铁企业的吨钢用水量在100立方米,莱钢因此受到其他厂家“声讨”,说他们报假数。后来经国家发改委现场核实,才得以澄清。国家发改委同时将布袋干法除尘在全国推广。
人物简介
李平均
李平均,莱钢集团热电厂煤气除尘班班长。1992年毕业于莱芜技校,同年分配到莱钢热电厂干除尘工,一干就是15年。自2002年以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莱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一名一线工人,李平均积极投身莱钢节水试验,其中在全国一炮打响的“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的应用”,就是李平均班组承担的科研项目。该技术节水效果显著,在国内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