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全省各地关于“率先发展”的动作引人瞩目。 率先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赋予东部沿海省份的历史使命,也是地处东部沿海的山东担当的光荣责任。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我省时提出了“三个走在前面”的总体要求,9300万齐鲁儿女肩负重托,吹响了率先发展的号角。 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在实现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保持强劲态势?山东在不断探索,努力实践。 把握新机遇 仅仅3年时间,地处沂蒙山区的沂南县奇迹般崛起了一个特色经济板块,10多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和近百家配套企业在此扎堆,空心砖机产销量占国内市场20%,石英砂、食品等产业以年均32%的增速发展。县委书记马崑认为,这有赖于临沂市依托商贸城推进“大临沂、新临沂”建设带来的机遇。截至目前,临沂市建起68处专业批发市场,日均客流20万人次,年交易额400亿元。这个大市场将周边县区生产的各类产品输送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带动了县域特色集群经济的崛起,使鲁南成为我省重要的轻工产品制造与销售基地。前不久闭幕的该市十一次党代会上,“在鲁南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又成为临沂的一个新目标。 按照区域重点突破、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我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以及青岛龙头带动和县域经济“双30”工程。重点区域的突破与龙头带动作用,激活了区域经济洼陷地带的发展要素,破除了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制约,形成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迎头赶上、西部迅速崛起的东中西互动发展局面。去年,全省23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总量居全国第二,30个欠发达县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有了此前打下的良好基础,我省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当前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省发改委一份研究表明,我省制造产业历经“十五”时期的规模化建设,产业配套能力、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已具相当优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不仅如此,我省的制造产业还面临环渤海地区开放开发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由珠三角、长三角向北扩展,环渤海地区这一“第三增长极”呼之欲出。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在南方产业北移和环渤海区域增长两股动力促使下,我省制造产业与环渤海地区产业有机组合,必将产生加速崛起效应。尤为重要的是产业要素,我省具有层次多、数量大且成本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发展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为制造业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认为,我省制造产业蓄势待发,机遇难得,抓住了,不仅产业升级会大大加快,而且借机遇促转型,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也会事半功倍。 寻找新动力 由新加坡亚太日照有限公司、日照市第一轻工业公司和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增资的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扩建项目,一开始就展现出临港产业的气魄和魅力。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代表告诉记者,今后三四年间,年产100万吨漂白硫酸盐商品木浆项目将追随日照市临港产业发展步伐,向日韩及东南亚市场挺进。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克军向记者透露,按照临港产业布局,日照市正在扩建万吨级港口,搭建水陆大交通框架,把握日韩和欧美高端制造产业资本、技术、管理、人才转移契机,占据高位优势,实现率先发展。 近年我省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但随着宏观调控继续完善和加强,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难。我省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容,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归根结底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因此,寻找稳定增长的新驱动力,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率先发展目标的当务之急。 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认为,西部的发展动力取决于观念更新,如果观念脱节,标准和境界上不去,潜能就释放不出来。从2003年开始,这个看似老套的“观念问题”,在滨州却变成了工作常态,每年根据新情况、新阶段都要适时“来一次”。依靠观念先导,到去年底,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4年保持在全省前三位,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新路径。 观念更新之外,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被我省视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省经贸委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的改革,已深入到各政府部门日常工作的大盘子里,通过行政许可项目评估和监管、事业单位分类、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整体改革,试图解开阻碍产业发展的羁绊,释放体制和人的潜能,营造环境竞争力,形成全民创业气候,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依靠技术进步、产业替代与优化,完善结构调整,实现新的增长方式,是我省不懈追求的产业动力之源。在“十一五”产业规划中,我省确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通过推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六大传统行业,培育六大支柱产业和七个产品链条,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制造业强身健体之目的。此举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节能减排的压力,而且会进一步增强山东在环渤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增创新优势 一台演艺节目、一次大型活动,可以组建相应的文化公司;一部影视作品、一个卡通形象,可以衍生相应的产业链条;一个历史符号、一个区域概念,可以为产业发展增创优势。文化资源一旦注入现代消费元素,与心灵达成默契,便会产生需求效应,催生文化产品和新兴产业。 济宁市每年一次的“祭孔”活动已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整合“孔子文化”品牌,将为我省吸聚世界注意力、获得文化影响力、扩大对外开放、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去年,我省成功举办文博会,到目前引导注册成立文化企业1500多家,文化产业化的魅力和潜力可见一斑。 启动各方活力,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成为我省发力新产业的又一着力点。去年,省政府将GDP的0.5%用于扶持发展服务业,今年再增加1亿元投向现代服务产业。省服务业办公室主任朱志明认为,通过政府规划和扶持资金开路,引导信贷投放,打开民间投资渠道,激活市场要素,将服务业与制造业一道确定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支撑,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途径。目前,水、电、资金、土地等政策已惠及银行、信托、保险、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和各类新兴服务业,集聚效应雏形显现,为新兴产业积蓄了发展动力。 我省拥有海岸线3000多公里,在东部省份中,海洋资源优势十分可观。去年,我省海洋产业产值达250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6.3%。目前,规划中的海洋发展战略,以滨海旅游、海洋运输、造船业、海洋科技等为产业和项目切入点,通过整合全球要素,推动国内外资本湍流,延伸着陆路空间发展的未来,承载着“黄金海岸”的现实和梦想,在新产业架构中,足以担当大产业、新产业的使命。 事实上,最直接的优势再造还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有专家认为,我省能源、化工等“大个头”行业,运用专业特色镇、区块经济、企业集群等模式加以改造,是引导区域聚集,快速增创新优势的有效途径。此外,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等区域发展设计,借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大联动大配套框架思路,合理布局发展空间,优化竞争环境,剔除运作阻力,也将展现出新的产业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