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2日,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主持完成的“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和黄海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海洋、海岸带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基础研究”主要从病原、生物种质和环境三方面入手,在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不同水平上开展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并确认了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一种球形病毒,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溶藻弧菌和鳗弧菌,阐明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入侵的细胞与分子学机理;阐明了虾贝类血淋巴细胞类型、发生部位和演化过程以及免疫应答因子和调节作用,建立了虾贝类免疫反应的基本模式,揭示了对虾、扇贝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能之间的关系,克隆获得了若干个与对虾、扇贝免疫抗逆相关基因,筛选出近百个与 WSSV 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了中国明对虾、栉孔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培育出第一个经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批准通过的“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新品种,以及“蓬莱红”扇贝杂交种和条斑紫菜新品系“972”,并选育出具有明显抗病性状的中国明对虾“即抗98”;构建了对虾存活时间与环境因子及 WSSV 感染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扇贝大规模暴发性死亡的预警模型;建立了以高位水池养虾为代表的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和3种优化扇贝养殖环境的生态调控模式。为遏制对虾、扇贝等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模式,特别是在使我国对虾养殖产量重新跃居首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海洋、海岸带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主要就海岸带、海岛沙滩与近海矿产资源和海岸带(线)、海岛、海滩及近岸海区资源、海岸带水色环境资源,山东省主要海洋灾害与近岸海洋环境污染等进行了遥感调查,综合多源资料,建立山东省海洋、海岸带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库,为数字山东、数字海洋提供数据支持。调查工作主要采取现场调查与影像分析相结合,建立解译标志,利用多源信息进行复合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强化遥感信息的解译能力,提高解译精度,并建立海洋与海岸带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该项调查工作比较系统地综合了山东省历年来的海洋、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了国土资源数据库,并针对当前的开发、保护及利用现状提出建议,为今后山东省海洋、海岸带资源与环境信息的查询及更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并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部署的实现提供了科学依据。(海洋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