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机制合理、运转有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座城市产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是得益于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青岛市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方针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城市高新产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今年1至4月份,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823.8亿元,同比增长30.5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22%。
一个科学完善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核心,能够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官产学研资介"的有机结合。今年以来,青岛市瞄准建设一流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在大院大所引进培育、各类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三大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取得显著成效。
引进、培育国家级大院大所,让地方科技加入自主创新的"国家队"。今年5月11日,由中科院、山东省和青岛市三方共建的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崂山区奠基。该所计划投资3.15亿元,将于2008年建成。此外,中科院化学所青岛基地新材料研发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青岛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青岛节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生化(青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宽带流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相继落户青岛市。同时,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而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对于进一步确立青岛在全国乃至国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增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青岛市组织协调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别申报建设"网络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助中石化安全工程院申报建设"化学品安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3家重点实验室已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优先建设计划。随着海尔、海信、高校软控、易邦生物和明月海藻等5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使青岛市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家,部、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达到91家。
为有效整合科技资源,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在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青岛市适时提出了"12+1"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思路。"1"是指建设一个市级综合性创新服务机构,集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功能,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开放式服务。"12"是指围绕各区市产业发展特色,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分别建设12家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公共服务、外包服务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目前,市南区"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四方区"橡胶化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城阳区"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胶南市"纺织机械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莱西市"食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平度市"机械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6家平台试点建设已完成。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青岛市有望在家电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海洋与农业科技、医疗卫生与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无线射频、数字高清显示、新型水煤浆、固体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食品安全检测等30余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本报记者 张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