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5月26日,在邹平县魏桥村,74岁的张敦水给记者拿出了一堆红红绿绿的小本本,有老年人优待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还有老年补助证、学生补助证、村民就医卡等。他说,有了这些证,看病养老,还有孩子上学都不愁了。现如今,像张敦水这样“都不愁”的农民在我省越来越多。
2006年11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要求全省上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的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生态优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2006年年初,我省提出重点利用八大体系建设,构建起山东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议,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各地纷纷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工业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构筑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农村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层次。“十一五”开局之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2138亿多元,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比上年增长11%,比2001年增长56%。今年1至4月,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306亿多元,增长4%;一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1531元,增长14.3%。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把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放在第一位。去年,省委、省政府承诺:年内为农民群众办好10件实事。今年又提出,继续为全省农民办12件实事。全省各级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去年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达70.6亿元,比2005年增长36.4%。今年统筹安排“三农”资金21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在投资方向上,重点用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路水电气医学”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到目前新增受益人口191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8.6%;全省农村地区有线电视覆盖面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