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泰安讯 骄阳似火,在宁阳工业园,葛石镇投建的巨龙食品公司内也是一片火热——玻璃墙后,6条方便面生产线缓缓“飘动”,一年能带来销售收入6亿元,税金3000多万元,带动发展优质高蛋白小麦和蔬菜基地35万亩。相隔不远,村办企业振挺活塞公司500多台套数控机床组成“U”字型生产线,机声悠扬,产品如涌,3年间,税金由10多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这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泰安市培植涵养乡村财源,巩固基层建设的一个剪影。 2006年,泰安市实现乡镇地方财政收入17.6亿元,比2002年增长2.32倍,年均增长34.98%;地方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乡镇44个,比2002年增加26个,其中有8个超过5000万元。今年1—4月份全市实现乡镇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41.63%。 泰安市乡镇财源建设初见成效,关键是认识早抓得到位。农村税费改革,泰安市乡村受政策性影响净减收6.2亿元。2002年,全市人均可用财力1.1万元以下的乡镇有53个,占乡镇总数的62%;498个村运转经费收入不足1万元,还形成了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基层财政困难,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03年初,泰安市把乡村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破解的难题之一,组织摸底调查,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市委还将财政最困难的22个乡镇列为市级领导联系点,每人联系一个,定期深入基层帮助研究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路子。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策招商、资源招商、以商招商、服务招商培植乡村新财源。宁阳规定,凡是乡镇、村引进的项目落户到县项目区,形成的工商税收,80%归乡镇,10%归项目区,10%归用地村。岱岳区满庄镇依托当地石膏和岩盐资源招商,引进项目36个,2006年工商税收1042万元,是2002年的2.49倍。 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基础财源,挖掘潜力膨大现有财源,发展区域经济培育特色财源。市县两级从2003年起,集中5800万元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形式,吸引带动社会资金9.3亿元,重点培植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截至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有27家,带动70多万农户致富。全市“一乡一业”特色乡镇发展到30多个,“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到1200多个。楼德煎饼、宫里玻纤、王庄粉皮、罡城钢球等,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资源开发增收,“绿色”银行增收,社会化服务增收,盘活资产增收,特色产业增收,借助区位优势增收,“组合拳”千方百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东平县银山村立足山石资源优势,发展建材加工企业46家,并带动起运输、维修、餐饮等相关产业,全村180户家家有项目,人均纳税1200多元。 乡村财源涌流,给泰安市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巨大活力。财源丰厚了,老百姓的夙愿也变为现实。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500多公里,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5.1%,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9.3%;300多万农民喝上了自来水,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83.8%,村庄普及率达到85.2%;农村中小学改造、新建校舍74.2万平方米;全市35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的91.2%;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2.8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全市上下呈现政通人和业兴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