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陈二厚、林红梅、冯晓芳
人均GDP不断攀升、就业目标超额完成、经济结构日益优化……经过5年的长足发展,“十五”计划中的五大预期目标均已基本或超额完成。
指标的变迁,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也预示着经济社会的走向。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结合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点评。
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超额完成,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预期指标:“十五”期间经济增速年均7%,到2005年我国GDP将达到12.5万亿元,人均GDP达9400元。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4000万人。
完成情况:2004年,我国GDP就已经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GDP年均增长8.6%,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从2001年到2005年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4200万人。
专家点评:无论从经济增长,还是从人均GDP的增长看,都超额完成了“十五”预定的任务。宏观经济做到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城市化的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十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提高7个百分点,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宏观调控各项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表明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统计显示,农村在外务工的劳动力由2000年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3000万人,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巨大压力下,城镇每年新增800多万就业,还年均安排了400多万人再就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就业为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任务,政府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创业、放宽注册登记制度,清理和减少税费,大力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日益优化
预期指标: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3%、51%、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23%、33%。
完成情况: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200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5.2%、53%、31.8%。
专家点评:从“十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由于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和投入加大,农业增加值增长情况比原先预计的要好,加上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深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原先预计的要高。而由于统计无法计算出外务工的农民,实际上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要比统计反映的数据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要高。因此,实际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估计在40%、25%、35%之间。劳动力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发展方向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科技、教育成投入重点,高中和职业教育尚需加强
预期指标: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1.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60%和15%左右。
完成情况:200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1.4%左右,基本完成“十五”计划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近6年内翻了一番。早在2003年底,全国初中毛入学率就达到92.7%,超过“十五”计划中的目标。但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到2004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7.6%,比原定的计划目标低了十几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十五”期间,在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而且,在减免农村税费的情况下,国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9年义务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但高中阶段教育依然供给不足,一是普通高中培养能力严重不足;二是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专业结构急需调整,实验实习条件急需改善。因此,未来要加大对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能增加就业的职业中等教育,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重拳遏制生态恶化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尚任重道远
预期指标:“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九以内,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13.3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 (完成情况)2005年年初完成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2005年1月6日,我国人口总数为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七以内,进入到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
专家点评:人口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五”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七以内,比原计划低两到三个千分点,比预计的少生了325万人;“十五”期间,国家出重拳遏制生态恶化趋势,2004年就实现了计划要求的森林覆盖率目标,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彰显。
而从污染的治理和控制看, 虽然许多城市的大气得到有效治理,但除了工业固定废物排放量有显著减少外,其他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排放量减少的目标没有实现,二氧化硫排放甚至比2000年有所增加。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监管,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显著的改善。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构建公共服务的步伐还需加快
预期指标:“十五”期间,城镇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40%。
完成情况:统计显示,“十五”前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近20年来首次超过5%。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超过“十五”计划规定的22平方米。
专家点评:农民增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个难题,“九五”期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和内需不振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纯收入年增长平均为4%左右。“十五”期间,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扶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到位,农民年纯收入增长平均为6.5%,高于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2.5个百分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了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在2003年就达到了23.7平方米。
但也要看到,城乡差别严峻的形势依然存在。今后,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加大农业、教育、科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要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等手段,控制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和发展差距的拉大,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