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十六届五中全会 > 权威报道

新华网特稿:中国新五年规划体现“普惠原则”

2006-08-31 10:59:48 SRC-132
   
 
 

    这是上海市中心的建筑群(2005年6月17日摄)。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环境使得上海市中心的商品房售价显示出较强的抗跌能力。据上海市房地产局的一位官员透露,上海采取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成效,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备受瞩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新华社发

    新华网南京10月12日电(记者姚玉洁 钱荣)11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2006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与以往相比,新的五年规划更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体现了中国政府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决心和努力。

    “在未来五年,中

国将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长、均衡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

    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启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而当中国特色的“五年计划”实施半个世纪后,中国政府意识到,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其他社会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说:“市场经济只承认强者,所以必须要靠政府动用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弥补市场失灵,扶助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平等的社会机制和环境。”

    目前,中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而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4年的报告,中国农村地区年收入低于温饱线的农民还有2000多万人,与此同时,城镇贫困人口也大幅度上升。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95年的2.5倍,扩大到2003年的3.2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约为5倍。

    一个公认的规律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

    “怎样解决教育、卫生、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怎样使经济增长惠及大部分人,减少发展成本,是中国十一五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汤敏说。

    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生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在广大农村,财政投入不足使教育支出成为众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农村孩子无法得到优质教育,高等教育的高昂学费更令许多农村家庭返贫。

    胡鞍钢说:“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教育、医疗、扶贫等‘社会软件’的投资比重,减少对‘硬件投资’的比重,使两个投资匹配。”

    “今后政府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说。

    当前,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取消了农业税,在“十一五”期间,“农业税”这个概念将彻底走出历史舞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3月的人大会上,宣布免除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教育部官员也透露,在2010年前,中国将在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将使农民负担每年减少约1000亿元。

    专家指出,中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五年规划就是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完)

  编辑: wfj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