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各种利益关系 五个着力点 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一个重点五个着力点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首先,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 其次,这是由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脱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追求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是舍本逐末、难以长久的;不讲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光讲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也是空洞抽象、难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 其三,这是由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所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 《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这“五个着力点”,既是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进一步展开,也是对后面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铺垫,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第一个着力点,就是发展社会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往往能够更直接地体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都要通过社会建设的成效来惠及人民群众。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二个着力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项神圣职责和历史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第三个着力点,就是建设和谐文化。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和产品,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作为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第四个着力点,就是完善社会管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管理完善、安定有序的社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的主体、对象、观念、目的、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第五个着力点,就是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 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从现在起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个目标和主要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是“民主法治”的层面,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具体来讲,就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第二个是“公平正义”的层面,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二元结构扩大的势头不断收敛,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较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确保这个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机会和过程公平的分配秩序使分配结果趋于合理,社会全体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新进展;二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的基础上,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三是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更加合理,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质量显著提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有较大进展,政府的宏观管理、市场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是“诚信友爱”的层面,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巩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基本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第四个是“充满活力”的层面,即“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全社会团结和睦,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创新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五个是“安定有序”的层面,即“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秩序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和秩序基本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第六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层面,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水平全面降低,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生态和环境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有安全的饮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后一个层面是总的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其中前者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远目标,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实现,所以用“努力”;后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必须实现。 总的来看,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是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来描述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各尽其能”讲的是各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被压抑;“各得其所”讲的是各个主体要能够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权益与利益,不能被漠视;“和谐相处”则讲的是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或者说不能以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历史过程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