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当前循环经济存在的“政府热、企业冷”、“只循环、不经济”的现象?请听委员建议————
让循环经济“经济”起来
□本报记者 徐立京
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循环经济,落点应该是经济。现在一提循环经济,很多人的关注点都落在‘循环’上,其实这是片面的,循环经济的落脚点是‘经济’,而循环只不过是这种经济的一个特征罢了。”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委员的观点,立即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他说,循环经济是把环境、资源和社会都考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经济,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上把循环经济称为“新经济”的原因。
这一看法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认同。“当前实施循环经济存在一定难度,关键就是循环经济还不‘经济’,企业从‘循环’中还挣不到钱,自然就缺乏积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委员说。
他们分析说,在中央已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决策的条件下,很多企业是愿意搞循环经济的。同时,就理论而言,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以在两个环节产生效益,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的效益,二是减少废弃和排污费用,对企业自身是有好处的。但在目前资源低价、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效益都难以实现。相反,企业实施循环生产需要新增投入,承担再生资源商品的市场风险,还要承受回收废弃物的附加成本,生产成本提高了很多。这样一来,产品不提价,企业自己消化不了;提价了,在市场竞争中就失去了价格优势。再加之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种种原因导致企业望而却步。
鲁志强委员指出,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换言之,我国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在叶文虎委员看来,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倡导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是谁的产品价格低,谁就有竞争力,而是谁的产品环保,谁的企业才有发展空间。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对能自己建立循环链条的,即能为自己的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找到需求下家的企业给予重奖。也就是说,要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思路和措施切合当前实际。应该用行政手段、政策引导,特别是各种经济手段包括税收、金融等,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要积极组织科研机构搞研究,帮助企业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难关,同时建立引导机制,提供信息平台,让企业可以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去搞循环经济,这才是长久之计。”叶文虎委员建议说。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