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代表之声

代表委员热议住房难题:让百姓住上称心房

2006-08-31 10:49:21 SRC-192
   
 
   对话人

    郭松海(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教授)

    季建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扬州市委书记)

    王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荣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注理由

    近几年,房价之高已经成为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2004年以来,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出现了两位数增长。而且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扩展。住房消费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主导性消费之一。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肤之痛:

    百姓抱怨房价涨得快

    多种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郭松海:一些大城市商品房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针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相关政策,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要真正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除了央行的货币政策之外,还需要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

    季建业:去年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等手段,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从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符合老百姓的整体利益。同时,房地产业不仅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产业,也能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2005年底已超过25平方米。尽管房价上涨了,但百姓也确实得到了实惠。因此,一个城市合理的房价,应该平稳增长。

    王征:关键要在稳定房价上下功夫。价格是市场的反映,房价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需求在普遍增长,主动性需求、被动性需求都很高。但需求是有层次的,供给方面应看到这种层次,在现有政策下,实现供需对接,稳定房价,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明智之举:

    建立住房梯级消费

    促使房屋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

    季建业:稳定房价,政府大有作为。政府应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高档商品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这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治本之策。尤其应该重视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扬州实行“定销房”解困安居的“831”工程,破解了这一难题。即政府为人均住房面积低于8平方米、月均收入低于300元、在扬州常住10年以上的特困群众提供的安居帮扶项目。售价仅是经济适用房的一半、市区商品房均价的1/3,现已有1000多户群众入住。

    郭松海:中等、中等偏低收入家庭通过购买价位较低的存量二手房来解决住房问题;而中等收入、中等偏高收入家庭通过转让旧房,再购买新建的价格性能比较高的中档房、中高档房,来改善住房条件。从而形成住房的梯级消费,促使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平抑房价,也有利于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王征:稳定房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征收交易税等堵的方式;另一种是增加土地供应量等疏的方式。我个人建议采用后者,增加普通住房用地供给。同时加大对非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使中低收入的居民乐于买稍微远一点的房子。1992年我在上海梅陇造房时,根本没人愿意买,后来地铁一通,那边马上就起了一大片住宅小区。

    观念之阻:不能只买不租

    住房消费应购租并重

    王征:老百姓的住宅消费观念也存在一定误区。事实上,再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人人有自己的房子,应该建立“购租并重”的住房消费结构。在美国,每个人一生平均要搬五次家,工作流动到哪里就在哪里找房子。因此,购房时不要有一步到位的想法。

    季建业:确实应正确理解“居者有其屋”的内涵。“有屋”有两个意思,一是拥有产权房,二是有得住。租房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

    郭松海:我国城市居民自有住房率已接近80%,仅有约20%的城市居民是以租赁方式居住的。要引导居民树立购买与租赁并重的二元化消费观念,在整个住房市场中,逐步建立起购房与租房之间合理的比例。(记者\王伟健 田泓 叶薇)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