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媒体评论

两会新华快评:争试点换不来“新农村”

2006-08-31 10:49:39 SRC-3694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董峻)“跑部前进”的惯性思维,看来还有一定市场。

    两天来,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各代表团气氛都非常热烈,尤其是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今年两会的“头号话题”,代表们建言献计,良策颇多。但记者也发现,有的地方领导把审议变成了要政策。

    有位代表是某市的负责人,他发言时先摆出一串数字,用来说明当地农民群众收入低、农业基础差、资源又丰富,最后提建议时明确要求国家把这个地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

    翻看一些代表的建议,更是发现申请作试点的愿望不鲜见。

    诚然,过去各地在做“三农”工作时,许多成熟的经验是靠先行试点工作总结出来的。但是,也有不少所谓“试点”最终成了“样板工程”“面子工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市场条件不同,资源优势也不同;就算在一个省里,城市郊区和远离城市的乡村、水乡和山村,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说总结经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都已经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都是把多年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深刻总结出来的精华,值得身为地方领导干部的代表们好好研究。

    试点不是不可以搞,但是切忌一刀切,把所谓经验不切实际地推而广之,此其一;其二,更不可以此为由头要钱要物要政策,须知中国之大,又有多少更穷、更急需关怀的地方?其三,退一步说,仅靠要政策、要资金能要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吗?“三农”专家杜润生上个世纪80年代就总结说,给钱给物不如调动农民积极性。当年包产到户是这样,如今建设新农村还应当是这样。(完)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