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董峻)“跑部前进”的惯性思维,看来还有一定市场。
两天来,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各代表团气氛都非常热烈,尤其是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今年两会的“头号话题”,代表们建言献计,良策颇多。但记者也发现,有的地方领导把审议变成了要政策。
有位代表是某市的负责人,他发言时先摆出一串数字,用来说明当地农民群众收入低、农业基础差、资源又丰富,最后提建议时明确要求国家把这个地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
翻看一些代表的建议,更是发现申请作试点的愿望不鲜见。
诚然,过去各地在做“三农”工作时,许多成熟的经验是靠先行试点工作总结出来的。但是,也有不少所谓“试点”最终成了“样板工程”“面子工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市场条件不同,资源优势也不同;就算在一个省里,城市郊区和远离城市的乡村、水乡和山村,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说总结经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都已经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都是把多年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深刻总结出来的精华,值得身为地方领导干部的代表们好好研究。
试点不是不可以搞,但是切忌一刀切,把所谓经验不切实际地推而广之,此其一;其二,更不可以此为由头要钱要物要政策,须知中国之大,又有多少更穷、更急需关怀的地方?其三,退一步说,仅靠要政策、要资金能要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吗?“三农”专家杜润生上个世纪80年代就总结说,给钱给物不如调动农民积极性。当年包产到户是这样,如今建设新农村还应当是这样。(完)